感谢邀请黄龙旗。
这个牵涉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破天荒的大事,就是清政府的立宪运动黄龙旗。立宪运动在中外历史上褒贬不一,自晚清以来中国历史对于立宪运动从来都是假立宪,是清政府想要续命的一次政治欺骗;但是在外国历史当中往往对立宪运动评价很高,因为这是清政府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只不过,随着现在历史研究和政治的解绑,关于立宪运动的资料越来越清晰,听网友@李子木沆 老兄说,现代大学历史专业的青年学者普遍认为立宪运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言归正传,清政府为何要立宪黄龙旗。这涉及到了两个历史事件,第一个是庚子国变,清政府被八国联军彻底打服了;第二个是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因为日俄战争的结果让清朝上下认识到了两点:第一、立宪比专制好,因为日本立宪俄国专制;第二、立宪可以强国,这样就可以像日本一样打败白种人,不再受洋人的窝囊气。而且,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室基本上都是立宪的支持者,因为立宪利于国,利于民,而就不利于官。这样不仅可以保存皇室,还可以实现国家富强,一举两得。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普遍都支持,比如说王国维、罗振玉这两个大清遗老,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得了一种病,就是不快速立宪会死的病,盲目的认为主要进行立宪这种政治改革就可以强国,就可以像日本一样战胜白种人。毕竟受了日俄战争的刺激嘛。
所以,在这种国内外都普遍支持的情况下,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要立宪。第一是因为慈禧虽然热衷于权力,但是慈禧并不向那些垂帘的太后那样重用娘家人排斥皇族,她始终以爱心觉罗家的媳妇自居,因为这个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不是叶赫那拉家的;第二是因为慈禧从来不排斥新鲜事物,对于新事物往往会给与不小的支持,比如说洋务运动没有慈禧的支持根本办不起来。第三老太太还惦记着报仇的,毕竟被洋鬼子欺负成那样,你说她不记仇那是不可能的,慈禧太后在甲午战败后曾经对大臣们说:此仇恨何能一日忘记,但是总须要慢慢自强起来,断不是杀一人烧一屋就能算是报了仇的。
所以慈禧一听立宪能强国立即给予支持,只不过君权不可损,服制不可改,辫发不可薙,典礼不可废。也就是说面上的事你们都得给我留着,剩下的该怎么改就怎么改。同时,慈禧改选派亲贵、大臣共五名出洋考察宪政,选择参考对象。因为立宪毕竟是破天荒的大事,由不得随意,只能考察各国宪政之经验,一点一点来。这就好比当年英国的崛起,大英帝国的崛起就是保守主义,像切肘子一样,一点一点进行社会改良,因为我们大英帝国有自己的传统,你要我们把传统全都全改了,谁能说好改完是什么样?也许还会更坏!就好比当年我们把国王给剁了,结果来了一个比国王还混蛋的克伦威尔,你说改革是好还是坏。
只不过,世界上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清政府要立宪了革命党这群王八蛋不干了,要是清政府立宪了,他们还造反干什么。我之前其实挺喜欢清末的革命党,毕竟之前受中学历史教育的形象,认为他们代表着进步,甚至之前还给革命党写过赞美诗。现在随着阅读的增加以及社会阅历增加,我对革命党的印象可谓是完全颠覆,丫就是一群王八蛋!先不说后面的假共和,你也不看看革命党都干的什么龌龊事,动不动就搞刺杀,而且刺杀的全是清政府的开明官员,和今天的恐怖分子没什么两样。尤其是革命党有一句可笑的名言:满清实施善政我们都不要,我们就要推翻满清。这种逻辑和大抽风时期的那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粮一样愚蠢可笑,所以革命党这群王八蛋自然会拼了命的反对清政府立宪,除了造谣中伤清政府之外,自然要对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下黑手。
所以吴樾这个王八蛋就在前门车站对五大臣搞自杀式恐怖袭击,意图阻止五大臣出洋,最后这个王八蛋挂了,五大臣当中也不过是绍英受了情伤而已。慈禧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先是大哭一场,感慨办事之艰难,同时慈禧立宪改革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因为革命党反对嘛,这反而更加能够证明立宪对清政府有利。所以清政府并没有被恐怖袭击吓倒,依然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另一方面,吴樾这个王八蛋的所作所为也让国内外舆论同情并支持清政府,毕竟立宪对中国来说可以富强,对于洋人来说清政府立宪他们在中国的投资会更加便捷、安全,毕竟这么大的市场对于重商的洋人来说是非常大的诱惑。同时中国立宪成功即文明开化,大家可以更好的交流,毕竟要做生意嘛。所以当时的国内外舆论都力挺清政府,指责革命党。从这里可以看出,革命党是一群不顾国家大势,只要一己私利的玩意,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应该全都下地狱才对。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清政府颁布了宪法大纲以及立宪时间表。从《钦定宪法大纲》当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确实有着十足的诚意去搞宪政改革,比如其中行政、立法、司法分开,皇权不得干涉行政、立法、司法,赋税法定,罪刑法定,臣民言论自由,保护公民人身自由以及私有财产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标志着中国人从皇帝的奴仆转变为帝国的公民。另外清政府的立宪时间表应立宪派以及改良派的要求一再提前,最终把国会大选以及制宪的时间被提前到了1913年,所以说清政府没有诚意那是假的。
至于清政府为何会搞出一个皇族内阁,这反应出清政府当时无人可用的窘境。因为当时中国缺乏近代化人才,有限的几个人才在搞近代化经济、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政治方面基本无人可用。而国内立宪派以及改良派一再要求清政府设立内阁、速开国会,完全无视国情的窘迫,也是可笑的很。所以清政府不得已任命支持立宪的皇族和大臣组成内阁,而且皇族并不占多数。人们往往以此来指责清政府没有立宪的诚意,却自动忽视清政府无人可用以及内阁成员都是立宪铁杆支持者的事实,所以以此来指责清政府是毫无道理的。
而且,载沣这个摄政王也没什么本事,这货搞激进式改革,如果换成慈禧老太太决不会出此下策。毕竟欲速则不达嘛,你想九年就解决列强几百年完成的改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中国这个老大帝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传统,你突然之间搞激进式改革,向下级快速放权,因为他给各省咨议局,你可以理解为地方议会放权,最后因为这帮咨议局的议员不懂啥叫宪政议会,甚至搞出了地方政府停摆这种荒唐事。当时陕甘总督升允,他是一个开明的官员,在地方搞了不少新政,结果就是因为质疑立宪太快而被载沣一脚踢开。你说这是什么节奏,这是找死的节奏,伊藤博文就曾经泼过冷水,中国太大,权力太集中,如果这样不负责任的把自己权力分解下放,这个国家可能要解体。而且伊藤博文还预言时间不过是三年,这是1909年的事了,结果伊藤博文一语成谶,最终清政府把自己玩进去了。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觉得,有时候还是局外人看的清楚。
现在再回看清政府的立宪运动,我觉得虽然清政府立宪本质是好的,但是失败是迟早的。因为当时包括载沣在内所有的中国人都得了不快速立宪会死的病,没有英国保守主义的政治智慧,所以就算没有革命党这群王八蛋捣乱也不会成功。理由很简单,你经济都没有实现近代化你搞什么政治改革。西方搞宪政能玩的原因是因为近代化的经济生产,通俗理解就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大生产,再加上西方中世纪封建制度培养的地方自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生产下培养的政治精英组成的政治经济团体才能玩的转的。西方的政治改革是一点一点的经历几百年的时间改出来的,比如说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才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的雏形,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才基本实现普选, 因为根据法国人勒庞写的《乌合之众》,民众从来都没有理性,都是愚昧暴力的代名词,即便是现在西方国家走的还是精英政治,也就是代议制民主,其实就是寡头制的翻版而已。
所以,清政府要改革,第一时间是进行经济的近代化改革,首先应该建立近代化的经济、教育、工业、医疗、社会改革,之后才能进行政治改革。而且清政府还不能快速放权,应该抓权,因为只有通过集权来稳定社会秩序才能推动改革,放权应该是一点一点的放,就像切肘子、吃热豆腐一样往外放。
所以清政府最后把自己给玩完了,就像伊藤博文说的那样,中华帝国最后分崩离析,之后就是军阀混战,赤县神州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而民国这个共和也成了婊子得牌坊,也就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交换来假共和。张勋复辟的时候为什么北京城家家户户挂黄龙旗,甚至因为黄龙旗脱销还出了纸做的黄龙旗,通常解释是张勋派部下逼迫所致,但是问题是张勋根本没那么多人,没那么多的人力和时间去挨家挨户的强迫,都是老百姓自愿挂的,因为民国这个共和实在是办的糟糕透顶,民间名言就是民国不如大清,所以北京城老百姓自己就选择了站队,也许皇帝复辟了就能少折腾点呢?而且革命之后可谓是宪政之路断绝,分裂之祸肈始。
清政府的完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面教材,就是不要急于改革,现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等到时机成熟再一点一点进行政治改革。说白了,这就是保守主义的智慧。这方面目前做的最好的是邓公,邓公提出的改革开放是一次巨大的经济改革,但是邓公没有操之过急,而是提出了摸猫理论,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及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其成果也是显著的,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离不开邓公方面的改革设计。而且邓公在政治改革这方面也是慎之又慎,一点一点的改,毕竟国情在此,想要激进就是自杀。用中国一句古话来形容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就是要努力学习工作,去实现自己对社会改良的价值。
全文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