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算不算朝鲜古代王朝或政权高句丽王朝?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这个事,稍微有点儿复杂高句丽王朝。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第一高句丽王朝,“朝鲜”,一定是中国古人起的名字,至少在西周。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第二,“古朝鲜”最早的政权,大概率是中国古人过去建立的。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第三,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很多也是中国这边过去的。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第四,朝鲜半岛的本土政权,是公元3世纪前后开始建立的。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第五,“高句丽”确实曾迁都平壤,这发生于公元427年,于是形成了朝鲜半岛的“三雄争霸”局面,史称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

高句丽王朝:为什么说高句丽不能算朝鲜古代的王朝或政权?

一中国古籍记载,朝鲜半岛的第一个政权是“箕子朝鲜”。

西汉初,传授《尚书》的伏生,在《尚书大传》中说,周灭商,周天子封箕子到朝鲜。

《史记.宋微子世家》与此说大同小异。

《汉书.地理志》则说,周灭商之前,箕子已经去了朝鲜。

尽管韩国、朝鲜的很多学者对此不认可。但此事的可信度还是非常之高。

因为,直到西汉初,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前后,原燕国卫氏才对“箕子朝鲜”取而代之,建立“卫满朝鲜”。

“卫氏朝鲜”,后被汉武帝所灭。

从考古看,旧石器时期,大约距今1万年前后,朝鲜半岛有“原住民”居住。

现在,对这些“原住民”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很可能,是从中国一带过去的。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源源不断有人群自北方迁入,带去了青铜文化。

迁入人群中,包括“扶余”“高句丽”“沃沮”“濊貊”等“貊族”,还有“马韩”“辰韩”“弁韩”等成分的“韩族”。

经千余年的时间的“混合”,至10世纪初,单一的“朝鲜族”开始形成。

二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实施对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也应该包括朝鲜一带,实施管辖统治。

《汉书.地理志》云:“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貂、句丽,蛮夷”。

“玄菟、乐浪”,为郡治。“皆朝鲜、秽貂、句丽,蛮夷”,指当地居住之民众。

但可知,“句丽”即“高句丽”,其与“朝鲜”并列,并不混淆。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住着三个部落联盟集团——即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亦即上述“朝鲜”。

武帝置玄菟郡,是在元封四年。同时设“高句丽县”为郡治。“高句丽”之名始用,当于此时。

此时,虽有“高句丽”之名,但作为“国家”还不存在。

通常,人们认为“高句丽”是扶余首领朱蒙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即公元前37年所建。

后来又有研究认为,可能还要再早几十年。

韩国、朝鲜一些学者说,“高句丽”建国,在朝鲜北部的佟佳江流域。这个说法可信度很低。

中国史籍以及近现代学者考证,“高句丽”建国,当在汉朝玄菟郡境内。最初,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后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此城北筑有“尉那岩城”,后称“丸都”。

三清朝未年,集安发现“高句丽”《好太王碑》,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曾专门派人在集安一带进行过调查和挖掘。

新中国建立后,有关单位对高句丽遗迹,特别是辽宁和吉林等地,作了全面考古和发掘。依据考古成果,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考古发现,“高句丽”古城,年代较早的,为桓仁东北7000米处五女山山城,应为都城“纥升骨城”,下临浑江,南北长100米,东西宽300米,南有城门。约建于公元3年的“国内城”,为平原城,呈长方形,城墙以石砌筑,有瓮城、角楼和垛台。城西有洞沟河,另三面掘有壕沟。城西北,筑有“丸都”山城;“国内城”的南道,还筑有“霸王朝山城”和“望坡岭关隘”,北道筑有“关马墙山城”,形成拱卫都城之势。

“高句丽”建国于中国域内,当无可争辩。

(五女山山城)

建“高句丽国”者为何人?

前面说到,“高句丽”为扶余首领朱蒙所建。这是一说。

《文献通考.高句丽》于此有详细记述。嘉庆《大清一统志》亦有记载。

扶余人,是夏代末从中原迁徙至东北的“息慎”或“豕韦”人后裔中一支。同为“息慎”或“豕韦”后裔的,还有“挹娄”“勿吉”等支。

还有一种说法,说“高句丽”人,是为“貉”族。所谓“貉”族,是以貉皮为衣之族,亦指“狩猎之人”。

《周礼.夏官.职方氏》云: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辩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其《注》引郑司农:“北方曰貉狄。”

“貉”,古时就是居于北方民族的泛指、泛称。“貉”通“貊”;“貊”通“靺”,“靺鞨”,亦为“息慎”或“豕韦”后裔之一支。

四东汉时,“高句丽”国活动范围扩大。

其北至“扶余”南界(今浑江上游一带),南抵萨水(今朝鲜川江),向东征服“沃沮”(今朝鲜狼林山脉以东),濒临日本海,西达东汉玄菟郡(今辽宁新宾)一帯。

公元1世纪中叶,“高句丽”发兵进攻东汉玄菟郡,迫使该郡治迁至今抚顺市区一带。

其后,“高句丽”进一步扩张势力,一些中原人迁徙或并入其境内者,国势日盛。

建安二年(197),辽东公孙政权与“高句丽”发生战事,“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

建安三年,“高句丽”复兴,扩建“尉那岩城”(丸都)。

九年,“高句丽”内部争夺王位,公孙康乘机出兵,攻破其王都,迫其东迁。

东汉末至魏晋,“高句丽”屡遭公孙氏、田丘俭、慕容皝等频繁打击,实力大减,靠近日本海的“沃沮”等地被曹魏夺回。

北魏始光四年,即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被迫将都城由“国内城”迁至大同江畔平壤。

之后,到5世纪70年代间,“高句丽”活动范围,大致北到“扶余”(今第二松花江上游一带),南及今韩国汉江以南,西近辽河,东临日本海。

迁都平壤后,“高句丽”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进入相互征战不已的“三国时代”。

五“高句丽”于南北朝时,始终与中原北朝各王朝往来密切,上表进贡,接受册封。

北魏时,“高句丽”王嗣位,一般封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等。

北齐乾明元年,即560年,封其王为高丽王,自此“高句丽”亦称“高丽”。

隋朝,与“高句丽”多有战事。

唐贞观十六年,即642年,“高句丽”内部兵变,与百济联合对抗新罗。新罗遂请唐朝干预。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未决胜负。

高宗总章元年,即668年,唐将李勣率军攻占平壤,“高句丽”亡。唐于今平壤置安东都护府。

“高句丽”到底算不算朝鲜古代王朝或政权呢?

请您自己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