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因为很多人认为南宋政府不吸取北宋当年“联金抗辽”的教训而选择“联蒙灭金”,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着实可恨假道灭虢!然事实上南宋政府在最初贯彻的确实是防蒙政策,之所以说是防蒙而不是抗蒙,原因是由于金国的存在,南宋最初并没有与蒙古有直接的接触,但南宋政府在蒙古刚崛起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蒙古的潜在威胁,因而随着蒙金战事的持续热化,当蒙古决定要借道伐金的时候,南宋政府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所以假道灭虢,大家以后不要再说“南宋不懂的唇亡齿寒”了,南宋政府懂,当蒙古借道伐金的要求被拒绝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便派拖雷率军强制入宋境转而北上攻河南,宋军抵抗失败后,南宋政府迅速派出当世名将孟珙率军追击入宋的蒙军,而蒙军也没有丝毫停留,急行军入金国境内,与正面战场的蒙军前后夹击,于三峰山大败金国最后的主力,金国最后的名将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均战死。
“三峰山之战”发生于1232年,此战过后金国覆灭已成事实,谁都挽救不了,即便是金哀宗完颜守绪这等明君都不能延长金国的国祚,所以南宋政府明白金国对南宋而言已经失去了作为屏障的意义,与其与金国联盟提前得罪蒙古,倒不如与蒙古联盟,趁机抢夺土地,探一探蒙古的实力,为以后的宋蒙决战做准备假道灭虢。于是南宋政府再次派出孟珙领兵灭金,并带回了金哀宗的尸体,也算是报了当年“靖康之耻”的仇了,况且蒙古答应灭金后归还整个河南地区,这样算来,南宋“联蒙抗金”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南宋不同意蒙古借道,甚至斩杀了蒙古使者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南宋的灭亡不在于联蒙灭金,只在于蒙古军队太过强大,在当时,任何国家政权都无法与之匹敌,而南宋竟能抵抗蒙古军队达半个世纪,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假虞灭虢”是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说的是春秋初期,晋国君主晋献公想要灭亡虢国,可是中间隔着虞国,于是就向虞国国君行贿,虞国同意晋国借道。晋国在灭了虢国后,再返回的路上,顺道灭了虞国。
虞国出人才,宫之奇、百里奚都是,只可惜愚蠢的愚公贪婪、听不进反面意见,结果落得了个国破家亡,战国中期的魏惠王和他倒是颇有相似之处,实在是令人惋惜。
一般读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可是反过来想一想:晋国为什么要灭虢国呢?
一、虢国充当周天子的打手,招人恨整个西周时期,虢国君主都在周王室任职,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春秋初期,周王室的政治格局延续了这种局面,虢国公继续在周王室任职。
公元前720年之前,周平王主要依赖的是郑武公、郑庄公父子,郑氏父子领着周王室的军队耀武扬威了几十年,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少好处,这就是郑国崛起的原因。周天子不愿意郑国过分壮大,就想让虢国公分担一部分郑庄公的职权,由此可见虢国当时是多么的风光。
虽说此举遭到了郑庄公的激烈反抗,但虢国公也就此在周王室站稳了脚跟。那些年,周天子想讨伐诸侯,主要仰仗的就是虢国军队,比方说在“曲沃代晋”之中,虢国军队奉天子号令,攻伐过曲沃军好几次。
晋献公的先祖为了取得周天子的认可,不得不委曲求全,革命成功后,将晋国公室几百年的积累统统送到了洛阳。几百年的积累啊,绝对是一大笔财富,能不心疼吗?越是心疼,就越是很周天子的打手虢国。
二、虢国收留晋国公子,和晋献公对着干晋献公上位后,害怕晋国的那些公子也学着他的老祖宗,和中央政权对着干。在大臣士蒍的建议下,决定将他们一网打尽。
有一部分公子比较精明,逃到了虢国,虢国曾为此事讨伐晋国。
曲沃庄伯的这些后代,是晋献公的心头刺。虢国不但收留了他们,居然还敢为他们出头,和晋献公明目张胆的对着干,缓过劲儿来,晋献公能不修理他们吗?
当时虢国的国君还很昏庸,整天打着天子的旗号胡作非为,招来了很多诸侯的不满。晋国攻打他,没有哪个诸侯愿意为他出头。
就这样,经过两次“假虞灭虢”,晋国最终灭了虢国。
三、虢国是晋国迈入中原、堵截秦国的重要关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晋国想往中原发展,虢国、虞国刚好挡住道;秦国还在雄心勃勃地向东发展,倘若晋国不灭虢虞,那么这条要道就要落入秦国的口中。一旦秦国吞并虢虞,那么晋国就会被困在山西盆地,再想发展就难上加难了。
反过来,晋国控制了这条要道,就能把秦国封锁在西边,杜绝秦国染指中原的想法。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晋国这步棋走得非常好,晋国(后来的韩、魏)牢牢地握着这块地,这一封锁就是400多年,直到秦昭襄王时期,才彻底打通这条道,可见虢虞之地是多么的重要。实际上,当初封他们到这里,就有替周王室守卫国都的目的。
既有历史、现实仇恨,还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晋国就灭了虢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