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以前,中国的选官采用察举制科举制的影响、征辟、孝廉,但这些都是以德来作为考察依据的,但是德是无法量化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这些制度最后成为了贵族世袭官职的遮羞布。到了隋朝,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而到了唐朝除了设置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我们看刚诞生的科举制度其实还很全面的,既有文科又有数学,还设置了武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士大夫的强大,科举逐渐发生了变化。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玉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其实是一种文章格式,跟我们现代的议论文、散文、说明文没什么太大区别,关键就是看你怎么用,而显然八股文被明清用的不好,却是禁锢了思想,成为人们诟病科举的一大罪证。科举废除以后,对中国至少产生了一下影响:
第一个就是农村教育的停滞科举制的影响,按照朝中大臣们的看法,特别是袁世凯和张之洞,科举废除了,大批的读书人就会去新式学堂,肯定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选择,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来说,读书时功利的,就是为了做官,去了新式学堂花费又贵,毕业之后可能面临没有官做,又没有工作,导致绝大读农村对于新式学堂的不信任,从而使农村教育水平下降。
第二个就是科举废除科举制的影响,没有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从而使中国又回到了主观选官的时代,腐败丛生,而很多读书人由于找不到实现抱负的路径,从而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就这样清朝轰然倒塌。
科举制度兴起对于从一般士子选拔官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传统贵族的垄断地位,使社会发展更加的稳定和谐的发展,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确没有积极的意义,就医学事业而言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部《生理解剖学》就是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脱离了它的存在去临床诊断和治疗是没有意义的,但对今天的学子来说他们听惯了自己的先生说的一切学科都是很重要的作用而不能选择自己的所爱经过考试后又束之高阁,完全不懂的生理学的意义和价值,又因为传统的文化功利色彩又不懂的运用道家文化思想体系的启发作用,使我们抱着金娃娃却不能打造一把金钥匙?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真是忧心那啊!
科举制(文科)选材利有三条:
1.破除权贵阶层世袭,避免权利垄断。
2.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有上升的渠道。
3.有利于普及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相对而言,科举取仕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性,让读书人有了奔头,有利于社会稳定,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科举制最大的弊端不在于科举这种选材模式,而在于考试的内容。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科举制度愚化民众思想,靠几篇文章论英雄,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被埋没,同时大大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后果如下。
1.文学家多,科学家少。
2.书呆子多,实干家少。
3.保守派多,改革派少。
4.效仿者多,创新者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