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姓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些诗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离骚》。那么,“离”和“骚”各是什么意思呢?
离者,丽也,附丽也。《易·离卦·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离的意思就是附丽、依附。“离离”就是紧紧地依附着的样子。如“离离原上草”的意思就是指草在原野上扎根、生长、代代繁衍,紧紧地依附在这片原野上。骚者,不安躁动也。《玉篇》云:“骚,动也。”《说文》云:“骚,扰也。”骚字从马从蚤,跳蚤跑到马身上,马有蹄不能及其身,有尾不能驱其害,有牙不能解其痒,只有有机会躺在地上打滚才能蹭蹭痒,所以马身上有跳蚤,马一定是躁动不安的,故曰扰也、动也。那么屈原写的诗篇为什么叫《离骚》呢屈原姓什么?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的公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姓什么。屈原怀才不遇,反遭小人谗言,被排挤诽谤,并多次被流放。眼见小人误国,祖国不断陷入危局,自己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坐立不安、忧思苦闷的状况下,屈原创作了《离骚》。
屈原是楚国的公室贵族,楚国是自己赖以依存的祖国,贵族怎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故曰“离”。离者,丽也,附丽也。战国纷争,各国名士都是怀才觅主,待价而贾,游走于列国,朝秦暮楚,唯有屈子,忠贞不二,即使被排挤打击,心里也只有一个楚国,这就是最早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屈子的心和故国紧紧依附在一起,离离爱国心,天地可鉴,汩罗做证,这就是离骚中离的真义。
屈原眼见小人妒贤误国,自己的祖国被强秦一步步紧逼蚕食,自己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忧心如焚,故曰“骚”。骚者,动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悲也;“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其忿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其忧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动也。悲之、忿之、忧之、动之,骚而不安也。楚国,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则不忍其亡,眼见其亡则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痒,躁动不安也,这是一种极其难受的状态和心理,也正是“离骚”最本质的意义。故屈原在这种爱之真、痛之切、忧之深的情况下创作的诗篇,称为“离骚”。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抒胸臆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与《诗经》中最有感染力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由此,“风”就成为《诗经》的代称,“骚”也就成为《楚辞》的代称。“风骚”也就成为文采诗情的代称。“风”和“骚”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子夏故坛原创)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一“词赋”诗歌文体。为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优秀作品,被后世传颂。在这诸多的作品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九章》中的《橘颂》。记得小时候,曾看过香港拍摄的历史片电影《屈原》,印象非常深刻,片中完全反映出了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深谋远虑,反映出了屈原为国家之安危,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其主题曲《橘颂》以屈原的原诗作词曲,委婉动听,至今记忆犹新。
《橘颂》是一首屈原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不徙,更壹志兮”,这种橘之情怀,受命于天地,生于南国,扎根于南国,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国土和家乡,坚定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其性不改,壮志不移。屈原在咏颂橘树生性不移地生在南国,长在南国,绝不迁移他乡之志时,映射出了他对国家的坚贞不渝,是作者对自己理想与人格的真实的体现与表白。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只有守卫着家园,才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这是捍卫国土的斗志与情怀。“苏世独立”,要独立于世间,不畏贵族之邦,权贵势力的攻击与陷害,不向世俗低头,随时保持着自己头脑的清醒与身心的清白,向国家展现着自己的衷心。 “横而不流”,为了国家的安危,即使是被攻击、被陷害,也不屈从,不与汹涌狂奔的俗世为伍,要傲然毅力于国土之上,展现对自己国土的无私,和容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后期屈原被流放后,又在《离骚》中发出了不能为国效力的长长的感叹,是这位爱国者激情的舒发与愤懑之作,在自己极力主张的对外联齐抗秦,对内改革变法的思想在贵族保守派的攻击下失败,不能为国效力时,他只能悲愤地走开,百折不挠地去寻求理想中的人生道路,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最后,当自己的国土生灵涂炭,被秦国所灭后,屈原怀着彷徨与苦闷,悲愤与忧郁的心情,投入汩罗河自尽,和自己深爱的国土共存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