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其实不是古长安唐朝十八大学士,是古长安外的城郊。
名人有唐朝十八大学士,
唐朝十八大学士,唐朝宰相 (585~630)唐朝十八大学士,是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在隋末唐初时期,为秦王李世民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唐朝建立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等战役,为抗战做出重要的贡献,是国军中一名重要的抗日名将。
韦睿(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著名将领。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东北)人。他出身于关中著名的官宦世家,其伯父韦祖征在宋末为光禄勋,父韦祖归仕梁为宁远长史。普通元年(520)夏,武帝将韦睿迁为侍中、车骑将军,因他年老患病未拜。当年八月卒于家,时年79岁。赠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韦睿是一位猛将,善于治军,长于谋略,时有“韦虎”之称。他身为大将,不贪财聚敛,好接济亲友,死时家无积蓄。
宇文融(?~730年),鲜卑族。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唐玄宗朝大臣。他首先提议进行括户括田,短期内增加了国库收入,缓解了农民逃亡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受到玄宗皇帝的信用和农民的拥护。
早期的宇文融知人善用,为朝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到了后期常引故旧宾客晨夕欢饮,结纳朋党;又性急多言,处事不慎,排斥不同意见,树立的对立面较多。在相位99天,就被牵涉到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祎的案件中去,遭罢相,贬为汝州刺史。开元十八年(730),司农少卿蒋岑举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时-官钱巨万,再被流配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亚)。他连遭打击,身患重病,死于去崖州途中。追赠台州刺史。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其一生所做诗词无数,脍炙人口之作更是数不胜数,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后被隋军屡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鱼玄机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唐代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名称,中国历史上也仅仅在辽代北面官制中有具体叫“宰相”的官。一般讨论中所指宰相,只是辅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或团队成员的代名词。
唐承隋制,又多有变化。有唐一代,也多次变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可以视作宰相,但渐渐成为虚衔。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隋唐时期的尚书令与汉魏时期已不同,不再是内朝官,而是位高权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脑。但由于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职务,之后就长期空缺了。而作为副职的左右仆射成了实际负责人,但进而也变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衔了。
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武则天时曾改称"内史"。门下省长官叫侍中,武则天时改称“纳言”。这就是《神探狄仁杰》中那些职务的背景。
因为上述职位的显贵,皇帝不愿意轻易授人,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占着位置的老干部又未未必好用。于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组”,组成实际的领导班子。
《新唐书》这一段写的非常好:
①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③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
④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称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晋升为正二品。而六部尚书也都是正三品,十六卫大将军也是三品,等等。
对于一品二品官,在《旧唐书》中国有罗列,整理了个表格,更清晰:
分析表格可知,唐代一品已经是最高品级,不存在超品的。除了皇帝与储君太子,王爵也是一品而已。而且关于三公与王的政治待遇高低,魏征等与李世民还有过争论。
但如到了清代,宗室爵位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及民爵的“公侯伯”都是超品。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军机大臣起码也是个从一品了。所以这类影视剧看多了,就觉得狄仁杰品级低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