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看注音版水浒书就对二五七产生了另类的兴趣,不知道你们跳过皮筋没有,我们当时跳皮筋有一段词是这样的阮小二的绰号: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因此我童年每次跳皮筋就想起这三个大汉了,所以小时候的我很自豪的告诉周围的男生,为什么他们叫二五七,因为他们三个是跳皮筋的发!明!!者!!!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好吧下面进入正文阶段,关于石碣村阮氏三雄的数字标号我车逻辑推测有三种可能阮小二的绰号。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一、就是单纯的辈分阮家至少有七个孩子,分别是阮小幺阮小儿阮小三阮小四阮小五以此类推,然后在那个战乱的、强盗猖獗的、瘟疫肆虐的年代,阮家兄弟纷纷出现了意外,仅剩的孩子正好排行二五七阮小二的绰号。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二、起名习俗可能和阮家的起名习俗有关,有的家族起名是按照大家族走的,父系的叔伯兄弟会根据孩子的出生顺序进行“大排名”,排行为大、三、四、六,八甚至更多的堂兄弟也是存在的,但并不在石碣村。这样也基本遵循了姓名文化的排行法。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三、阴阳五行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七”这个数字代表着许多含义。《汉书律历志》说道: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而《说文解字》中更是用阴阳文化学说对其进行了解释: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最关键的是,阴阳与五行之和正好是七,所以7=2+5在古代基本是约定成俗的规定,这也跟儒家学说中的“以和为贵”的“和”状态,和道家学说中的“道”或“气”,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见施耐庵在塑造人物和情节方面真是下了一番功夫。我们知道小说中阮氏三雄出场的第一次“大战”就是智取生辰纲了,而夺生辰纲恰好7人: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二、五、七。晁盖还梦见了北斗七星和斗柄小星:

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照本家,安得不利?今早正要 求请教授商议,此一件事若何?”吴用笑道:“小生见刘兄赶得来跷蹊,也猜个七 八分了。此一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吴用是儒家代表,公孙胜是道家代表,儒道都齐了,队伍里有了阴阳五行,接着找三阮,恰好排名二五七,这这这真的大吉啊,先有7人聚义的大七星,又有阮家兄弟二五七的小七星,因此此仗是必胜的节奏(可惜的是,其实晁盖才是那化作白光的小星)。

我们可以再分析一下阮氏三雄的绰号,阮小二绰号“立地太岁”,太岁除了是肉灵芝外,我们最常说的就是你敢太岁头上动土,就会招来不幸。阮小二就是个站在地上的活人太岁,最后征方腊在乌龙岭自刎了,也证明凡人动不得太岁,只得让他自行了断。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五加二又是七,他是征方腊梁山死的最后一位好汉。阮小七绰号“活阎罗”,果然征方腊时两个哥哥都死了,自己因龙袍事件得以善终,回村赡养母亲去了。

最后说一下智取生辰纲的核心影帝白胜,演员的诞生大奖不给白胜那真是遗憾了。可惜不幸被抓,严刑拷打之后还是被激将才供出了晁盖一人,也算够意思了。不管怎么说最后也是东窗事发,导致那六星走投无路,只得跟着晁盖上梁山,当然这也是群魔聚首的开始。白胜白胜,对于晁盖来讲真可谓是白白胜利一场。

文/车逻辑的逻辑

人家白胜是被诈供的可不是主动出卖他人!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梁山大聚义后有一百零八人,他们不仅排坐次,而且还分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其中又有马军五虎将、马军八位骠骑先锋使,同时梁山不仅有马军之分,还有步军、水军。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阮小二的绰号:为什么水浒传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

梁山水军头领都精通水性,比如李俊、张顺、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人。其中阮氏三雄这三位的形象则被人们广为熟知。

阮氏三雄也就是指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位梁山好汉,他们在《水浒传》中本是北宋末年时期济州府石碣村的渔民。他们武艺高强,特别水下功夫了得,在江湖上颇有盛名。后来他们三人和晁盖一起劫取生辰纲,而后又上了梁山。

阮小二,绰号立地太岁,在梁山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剑星,坐次为第二十七位,阮小五,绰号为短命二郎,上应天罪星,坐次排第二十九位,阮小七上应天败星,绰号活阎罗,坐次排第三十一位,是阮氏三雄中年龄最小的。

阮氏三雄自从上梁山后,到后来招安征讨辽、田虎、王庆、方腊时,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只不过在梁山在征讨方腊时,梁山兄弟损失惨重,所剩无几。

其中,阮小二在征讨方腊于攻打乌龙岭时战事失利,那时阮小二不能突围,又不愿被俘,于是自刎而死。阮小五是在征讨方腊攻打清溪县时被敌将所杀。阮小二、阮小五在梁山平定方腊后,被朝廷追封为忠武郎。

阮氏三雄中只有阮小七一人得以幸存回京受封,不过因为他曾穿方腊龙袍嘻戏,被朝廷官员排挤,于是阮小七被罢官,贬为平民。阮小七回来石碣村后,照顾他年迈的母亲,重操旧业以打鱼为生,后来得以无疾而终。

阮氏三兄弟,为人仗义,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其中阮小二性格沉稳,阮小五好赌,阮小七则心直口快、做事爽朗。

那历史上的阮氏三雄是怎样的呢?

其实,阮氏三雄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对于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历来说法不一,比如阮小七,有很大一部分认为,阮小七这个任务是《水浒传》中杜撰的人物。(《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有不少都是虚构的人物,当然历史上确实存在的还是有的。)

当然阮氏三雄还是有些足迹可寻的。

阮氏三雄所住的地位石碣村,是位于山东东平县斑鸠店镇,和子路村相邻。

在北宋时期,东平湖是和梁山泊一脉而通的,一起被称为八百里水泊。阮氏兄弟行侠仗义,颇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们去世后,被埋在一个僻静一个处,并修建了坟墓。但后来坟墓遭到破坏,只剩下墓坑。

曾经百姓对他们因为怀念,所以就曾修了七圣堂、三贤殿,以此来表示怀念、纪念之情。其中三贤殿中的就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之像。当然在遭到破坏后,只剩下遗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