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叫做信息不畅,双方都怂了,都想求和,所以辽军无法再进一步,宋军也没有再乘胜追击耶律休哥。
澶渊之战的最大特点就是还没有开战之前,辽军就已经求和了耶律休哥。辽军尚未抵达澶渊,丁卯,南院大王善补奏宋遣人遗王继忠弓矢,密请求和”,以前宋真宗的旧臣王继忠,被俘虏后投降了辽国,充当了谈判特使,而宋军“丁丑,宋遣崇仪副使曹利用请和,即遣飞龙使韩杞持书报聘”,这个时候两国算是都同意了议和。
要议和,还要是先打,不然没有谈判的筹码耶律休哥。个人觉得,辽人南下,就是以战促和。
公元1004年8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率领二十多万辽军,大举入侵宋朝,萧挞凛为军队主帅。宋军在北方边界陈有重兵,辽军先后进攻威虏军城、顺安军、保州城、定州大阵、瀛洲城,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辽国人一败就求和,一边谈判一边打,绕开宋军重兵把守的重镇,一路打到了澶渊,大宋的计划就是在澶渊与辽国决一死战。宰相寇准强推真宗亲临澶渊御驾亲征。
宋朝人口十倍于辽金夏,在农耕冷兵器时代,只要思想统一,精神强大,完全可以象汉唐那样征服异域,开疆拓土,至少也能自保,来个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可惜北宋不知道抓紧提升经济,军事能力,这个王朝缺乏扩张的基因,宋朝领导阶级全面退化堕落,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挨打哲学,以为绥靖政策可以一劳永逸。北宋亡国就是承平日久,只有强大才能保障和平。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关键时刻,大宋战神李继隆出场了。
李继隆为人谦谨,通晓音律,且礼待儒士。又擅长骑射,智谋过人,征战南北数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继隆少年时代,就好游猎习武,不管是马上步下,各种武器和弓箭都非常娴熟。李继隆在十七岁的时候率领三百士卒参加当时大宋在蜀中的平乱。年轻气盛的李继隆冒着蛮族不断施放的毒箭身先士卒,以伤亡三分之一的代价打败了敌军。此战,李继隆以勇猛传遍了全军。
大宋攻击南唐的战役中,李继隆负责水路运输补给。唐军全力攻击宋军的水运,但李继隆屡屡击败南唐水军,并且斩杀了敌军一位高级将领,有力的保障了宋军补给。在与南唐军的战斗中,流矢曾射中李继隆的额头,因为所戴的甲胄坚硬,才未受伤。
整个辽宋之间大的战争,李继隆基本都作为主将参加战斗,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耶律休哥号称辽国第一战神,终其一生也没能突破李继隆的防守,李继隆曾经三大次败耶律休哥,耶律休哥差点死在李继隆手下,打得辽军十来年不敢再犯宋境。
这样的战将,可惜是个外戚。他的妹妹是明德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李太后,曾经强烈反对真宗继位,所以真宗在位时,他被解去兵权赋闲多年。
李太后病重,真宗诏令他入朝探视。太后去世,又允许李继隆参与葬礼。此时辽军大举南下,澶渊之战爆发。真宗决定亲临澶渊,李继隆自请扈从。所谓人死如灯灭,真宗的皇帝宝座早就坐稳了,正是用人之机,陈年往事不再计较,于是任命李继隆为主帅统帅军队,先行抵达澶渊做好防务工作。
李继隆不负重望,一去澶渊,就凭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挖战壕修重垒,做好了防护,真宗视察时非常满意。
大宋射杀了辽国主帅,关键时刻真宗没有怂,士气高涨
在真宗去澶渊之前,战势已经发生了扭转性变化。辽军到达澶州城下当日便展开了猛攻,以步骑兵数万猛攻澶渊。
双方展开激战,撕杀了数日,李继隆数次打退辽军进攻,稳稳守住了澶渊。辽国孤军深入,已是强弩之末,久攻不下难免急躁,主将萧挞凛亲率麾下精锐充任先锋,阵前督战。岂料宋军早得情报,认清帅旗确认了萧挞凛的位置,用强弩一箭射中萧挞凛前额,萧挞凛当夜伤重而亡。
主帅阵亡,辽军元气大伤。真宗虽是寇准力争才亲临澶渊的,可是关键时刻没有怂,到了澶渊后,被将士们的抗辽热情和胜利感动,拒绝了李继隆移居南城的建议,直接亲临一线北城城楼,抚慰军士。城下军民亦被真宗的勇气所鼓舞,宋军士气空前高涨。
表面上宋军已经把握胜利,有血战到底彻底打败辽军的机会,但实际隐患重重。
宋朝的底牌已经出完了,真要打下去宋军未必有必胜的把握,辽军是战斗失败,但战略仍然处于优势。宋军是战斗胜利,但战略尚处于劣势。围城的辽军不足十万,但是辽多为骑兵,宋多是步兵,所以宋军很难形成追击战和歼灭战。所谓困兽犹斗,一旦没有形成新的战果就有可能被辽军伏击。
辽军是主将被射死短时间群龙无首,但是主力还在,尤其是萧太后亲征,一旦阵前换将,有有新的主将出现,局势变化犹未可知。最重要的是,真宗都到达澶渊了,他调派王超的勤王之师居然还没有出发。其实,辽国北部有入侵势力,但宋不知道这个战略朋友,不能形成夹攻,真宗自己也害怕,历史上亲临前线的皇帝被俘的也不少,他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险。
辽国更不敢打,没有打下去的理由和能力,双方议和
辽国再打下去就要再从本部调集人马,但是他的北方边境告急,无兵可调,即使可以调动,北宋勤王之师迟迟未动,不知道后续有什么动作,是想包抄还是夹击,还是准备截断辽国增援,辽国也摸不透。澶渊久攻不下,真宗都来了,摆明了决一死战,孤身作战的辽军,根本不具备死战到底的能力,如果战事不顺也有可能动摇耶律部落的中央政权统治,
宋辽打了二十五年,都不想打了,和谈就是必然的,澶渊之盟好像宋辽都比较 满意,大宋有钱,花这点钱买和平,比打战军备开支花的费用都少,而且还收回北方四洲,辽国本来就要败了,还捞到了本钱,每年稳稳的都有岁币收入,比当战争犯打劫强。
宋辽觉得大家不用打仗日子也可以过得很舒坦,两国享了百年和平,却前后被金国灭了,所以说穷兵黩武,好战必亡,安于享乐,绥靖必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