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可是这位唐宣宗有小太宗之称,那么他为什么会被称为小太宗呢唐宣宗李忱?这与两个方面有关。

唐宣宗李忱:为什么称唐宣宗为小太宗?

1.能隐忍

唐宣宗李忱:为什么称唐宣宗为小太宗?

朝末年风雨飘摇唐宣宗李忱,宦官手里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在刀光剑影之中,有一个世人都公认的傻子皇帝,在这个情况下完成了大唐的一次中兴。公元810年唐宪宗迎来了他的第13个儿子李忱,但是这件事却没有让他感到多少快乐。李忱的母亲身份很低微,所以他也受到很多人的歧视,他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唐宣宗李忱:为什么称唐宣宗为小太宗?

李忱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唐宣宗李忱。唐宪宗突然去世,新的皇帝登基,之后,李忱就得了一种病,按照道理来说,这个时候李忱应该安心的养病,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病情的严重,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他突然从床上跳下来,然后行了一个礼。这一举一动像极了皇帝对朝廷大臣的回礼。

偏偏这个时候皇帝来看病了,把李忱的动作看了个遍,一旁的侍从全部看呆了,他们慌忙地和皇帝解释,李忱生病烧坏了脑子,皇帝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忱一眼说,我这个弟弟啊,将来一定是我家的人才。说完就赏赐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可惜的是。皇帝坐了5年的江山就去世了,历史的命运也迎来了逆转。

皇帝去世之后,年仅16岁的长子继位。但是这个人对朝廷上的事情不管不顾,只顾自己玩乐,导致朝廷多半被宦官掌控。接着,新的皇帝又登基了,他要弄清李忱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他大难不死,好几次让皇帝觉得他在装傻。

一个人装傻装了三个朝代,背后的心机多可怕。宦官本来要去杀他,但觉得他真的傻了,就悄悄的把他藏了起来。不久皇帝便病逝,李忱终于走向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而唐太宗也是开始时,受到兄弟的排挤,他一直隐忍,最后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登上了太子之位。

2.有功绩

唐宣宗登基后,开创了唐朝最后一次盛世,他结束了牛李党争,遏制宦官势力,打击不法外戚,并为甘露之变的官员昭雪。同时他还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土地,使唐朝国力有所恢复,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出现了大中之治的局面。贞观之治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

综上所述,唐宣宗被称为小太宗,也是合理的。

李忱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李忱。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李忱,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才将李忱请出来当皇帝。

不过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马光,认为李忱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为僧是没有根据,因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当时李忱只是众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对武宗的帝位根本没有威胁,更有史家认为李忱被武宗迫害而出家为僧的讲法,是后世佛教徒杜撰出来的故事,为的是丑化曾推行会昌灭佛的武宗,同时圣化在登基后支持佛教的李忱。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做皇帝后才改名的。

唐宣宗李忱:为什么称唐宣宗为小太宗?

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母亲郑氏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所以从出生后就不为人所待见,一直在孤独中成长,因此自小就显得呆笨木讷,被人讥笑,只有他的哥哥唐穆宗觉得他聪明,常抚其头说:“吾家之英物也。”

李忱后来长大成人,痴呆俞加严重,人们猜测可能与其遭到一次惊吓有关。穆宗年间,李忱有次入宫去见太后,不料刚好撞上有刺客行刺。虽说刺客很快被抓住,但李忱却被吓坏了,从此更加沉默寡言,往往终日不发一言,常被人当作捉弄取笑对象。

尽管如此,李忱还是不能让他的侄儿皇帝,也就是唐武宗(唐穆宗儿子,唐穆宗即位三年后突然暴亡)放心,总想置他于死地,幸好有一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救了他,将他暗暗送出宫逃往外地。

公元846年,也就是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最后李忱在仇公武、马元贽等宦官的策划下,悄悄回到长安。原来,仇公武等宦官是有如意算盘的,他们觉得如果拥立李忱这个傻子做了皇帝,朝政还不是由他们说了算。

但是算来算去人算不如天算,李忱自做了皇帝后,竟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痴呆一下子变得神色威严,目光如炬,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处理政务更是果断从容一点也不含糊。直到此时,仇公武等宦官才明白,原来这小子一点也不傻呀。

那么,李忱为什么要一直装疯卖傻呢?原来,李忱自一开始懂事即明白,像他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皇子,无论怎么转也轮不到他坐上皇位,如果稍露一点锋芒的话,说不定还要招来杀身之祸呢,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有装疯卖傻了。他在忍隐,一方面可以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党派之争,同时麻痹宦官势力,让所有的对手放松警惕,等待一个可以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结果,他等来了。

李忱做了皇帝后,在他统治期间勤俭治国,减轻赋税,另外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拨,体贴百姓,人们生活日渐富裕,使得摇摇欲坠的唐皇朝又开始慢慢稳定,所以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唐的中兴之治,对唐宣宗李忱本人也誉之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