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言说空话翁同和,原是书生本色,甲午战争之败不是败在战场,实是败在庙堂。翁同龢署理户部尚书期间,不精通财务,奏定15年之内不得添置一枪一炮,公报私仇,刻意刁难李鸿章。
还有他的弟子门生,那些晚清的清流们,完全就是帝党和后党的看门狗,让咬谁就咬谁,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翁同和。
1.战前:书生群起好战 清流们不谙军事也从未做过外任官,不切实际,高谈阔论,借外战树威翁同和。还未开战,清流们就开始上奏,一味主战而浑然不知其中的巨大危险。
说什么如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岛夷小丑,外强中干,决意主战,大加驱剿,大兵一到,日本必然一鼓荡平。这些言论深深刺激了涉世未深的光绪帝,训斥李鸿章驯至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2.战中:一味攻讦,横扫北洋 清流们在战争中不仅不一致对外,还借机打击政敌。翁同龢日记记载,平壤战役进行时,翁同龢在私宅与家人中秋赏月。不是想着去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将攻讦。
如淮将除聂士成外,都被弹劾一遍,夸大事实甚至造谣中伤,在李鸿章赴日本谈判时,造谣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聘明治天皇女为儿媳,说丁汝昌在战时姬妾满前,纵酒呼卢,在平壤战役中表现最好的卫汝贵被造谣“观望不前”、“不战而逃”,最终人头落地。
今天
3.战后:还是频频发难 清流们就是借机炒作,以期暴得大名,恭亲王奕䜣就质问,诸公是否欲成此人之名?
清谈确实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恭亲王奕䜣临死前,光绪帝曾经去探望,当问到朝中人物,谁可大用,奕䜣坚决不提翁同龢,并说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也。 最后只说一句话,清流误国,清实亡于朝廷派系党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