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是耶律阿骨打建立的国家耶律休哥。他们是游牧民族,传袭下来与外族通婚的习俗。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耶律休哥,他向往中原汉族的文明,佩服汉高祖刘邦,于是自己改姓“刘”。与他一起打江山建国的两个大臣(拔里氏好像)也非常有功。感觉就像汉朝的萧何,于是将他们的后代改姓“萧”。并与耶律家族世代通婚。由此,辽国的太后都姓萧。
北宋初时,与杨家将对阵的辽国萧太后,她姓萧名绰,字燕燕,生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三年,是北府(辽国分南北两府,北府指辽国本地,南府指燕京(北京)耶律休哥。天龙八部里萧峰是南院大王就是指燕京)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先选为贵妃,再册封为皇后。
982年,辽景宗驾崩,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国政”。当时她的儿子大约十一岁左右,她不畏妄言大胆启用韩德让辅佐自己,很快使政权稳定。
宋太宗看到辽国皇帝去世,986年趁机出兵三路征伐辽国。萧太后亲自带军到燕京前线,结果宋军被打败,杨继业在回撤时被耶律斜珍围困抓获。杨继业绝食三天而亡,萧太后命人在宋辽边境给杨继业修庙以表敬重。
也正是这位萧太后在后来主动出兵北宋,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世代都是萧太后,唯有萧燕燕是辽国太后里最出色,她执政期间也是辽国最强大的时期。而萧太后,被史学家称为历史上伟大的女军事家之一。
萧太后后来还政于自己的儿子。她一生充满传奇,掌握政权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她被称为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女人。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后宫干政,是中国古代皇权运行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特别是朝政过渡或动荡的时期,,后妃干政对稳定政局、保证政权平稳交替、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正面作用。北宋的刘娥经受了多年的考验,与寇准、李迪等人斗智斗勇,甚至引导了一个更加蓬勃兴旺时代的来临。辽国的萧绰也经受了种种磨难,在自己的老情人韩德让的帮助下稳定朝局,最终铸就了两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 正位中宫白羽在前文中《大宋宫词:刘娥与萧绰的上位史,女强人想上位太不容易了》就详细论述了刘娥与萧绰进宫的经历,此处不再赘述。
两人出身不同,政治环境也有着重大差异。相较而言,萧绰的辅政之路要更加顺畅。萧绰的两位老前辈齐天太后和法天太后已经有过辅政经历 (尊号怎么看都像是从西游记过来的),萧绰刚进宫时被封贵妃,数月后才正位中宫,本身就是一种考察:一方面是对学习和执政能力的考察,一方面是对其忠诚度的考验。此后当完全认可其能力和确保忠诚后在保宁八年(976年),景宗赋予萧绰称“联”、“予”的权力,实际上许多事还必须要得到景宗的批准。
相较之下,刘娥面临的局面就更加复杂。前朝武则天称帝在前,本朝又没有太后辅政的先例,在封建伦理对女性日益加强的氛围中,许多大臣甚至把女性干政视为“女祸”而进行严加防范。所以刘皇后简直就是北宋女性掌权的开拓者,自然比较艰辛。
而刘娥在正位之前,已经成为真宗处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助手。但真宗生病后还是和周怀正商量太子监国而不准备把权力交给刘娥。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才出现“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皇后”的局面。真宗去世前两年已经疾病缠身了,他问手下大臣对皇后辅政的意见。
宋史记载:辅臣进日:“太子升储以来,德望日隆,皇后辅翼岁久,中外遵教,海内瞻企,人无闲言。上许之。
由此看来,刘后的辅政能力已经被大臣普遍认可,真宗也有同感,这才真正放心。随后“讼皇太子开资善堂(原为宫内太子学习之地),引大臣决天下事,(皇)后裁制于内”这些情况都说明,遗诏赋予刘太后大权,是真宗长期观察、考验,对其政治才能和忠诚充分信任的结果。
二、 萧太后的政治才能刘娥与萧绰开始控制朝政的经历也非常类似,辽国景宗患有“风疾”,北宋真宗“圣体不康”,继位的辽圣宗12岁,宋仁宗13岁,都是冲龄践祚的年纪。这就为两位皇后提供了政治契机,而她们出色的政治天赋和超强的学习能力让她们迅速抓住机遇,成功从幕后走到台前,接憧而来的压力也是空前的。
萧绰当上皇后不久,她那精明过人的老爸就被高勋、女里两位同族杀害,后来她的至亲大姐、二姐都成了她的政敌,于是她不得不在家与国、亲情和政治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幸亏萧绰的老情人韩德让及时站出来积极献言献策,并笼络和提拔了一大批忠于辽朝的忠臣,辽国顺利过渡了皇权交接时的危机。
韩德让在内辅佐朝政、耶律斜轸负责军队事务,耶律休哥管理者与宋国接壤的大半个辽国,这就是辽国日益昌盛的“三驾马车”辅政集团。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重用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也重用汉官, 唯才是用。使藩汉臣僚各司其职,和谐相处,同心辅政,外抗强敌,为辽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辽朝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与契丹建国之初大量俘虏汉族和渤海国人息息相关。为了维护统治萧太后推行了“因俗而治,各安其业;笼络上层,为我所用;叛讨安抚,分治监视”等政策调整关系,推进民族融合。为了安置掠到塞北辽地的中原汉人和渤海人等,辽政府在上京道的东南部、中京道的东北部和东京道地区,设置了大量的汉人州县,让他们在这些州县内定居,并允许和鼓励他们从事其熟悉的农业及各种手工业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萧绰对辽国的一些旧习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臭名昭著的“打谷草”(私掠人口)被严格限制。统和4年,辽军攻陷固安,将领一如既往肆意掠夺,朝廷下令:被俘获的人口,可以用官物赎回。又过了几年,就算有了俘虏也不能据为己有,朝廷要统一安排。再后来,用私俘人头换军功的道路就被断绝了。不得不说,这是契丹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
辽国效仿中原,开设科举制度,大力宣扬忠君死节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完成统一派三路大军北上,结果被名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打得大败而归,承担掩护任务的北宋名将杨业因被迫出战而落入契丹之手,绝食三天,含恨而死。为鼓励国内向这位敌国的英烈看齐,萧太后特意下令为杨老令公修建庙宇进行祭祀。后来出使辽朝的宋人路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无不感慨万千,赞叹这位英烈和钦佩萧太后的胸怀。在萧太后执政期间,辽国文化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也为维护统治提供了思想保障。
三、刘娥的政治才能刘娥所要面对的是澶渊之盟的功臣、朝中的勋贵和皇亲国戚。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所以,刘娥的政治才能基本都消耗在于北宋大臣的斗智斗勇当中。
真宗的一纸诏书把刘娥推上了权力的巅峰,而她一上台就将行贿受贿的权臣丁谓、曹利用罢免。随后,就开始着手处理真宗“天书”骗局所带来的一系列烂摊子,修诸如“天庆”、“天祺”等五大封建迷信庆祝节日一律停办;正在筹建道观立即停建;大兴土木的宫殿立即停工,负责搞封建迷信的宫观使立即停职。真宗时期透支的财政状况有所改观,社会风气开始好转。
刘娥的看人眼光非常精准,知人善任。她提拔的大臣很少有阿谀奉承,基本上都是刚正有才之士,这些人不仅为政严谨,而且对刘太后本人的失误敢于提出批评,大批优秀的政治人才有了发挥的空间。
其中宰执张知白“重名器,无毫发私。虽贵显,清约如寒士”,这完全符合刘太后勤俭治国的理念;王曾以“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为理念,激清扬浊深受刘太后器重:吕夷简则为其指出了“远奸邪,奖忠直,辅导皇帝,成就圣德”的执政要务; 薛奎“刚不苟合,遇事敢言,谋议无所避”,时人称之“薛出油”,受到刘太后的赏识与重用;就连当年撺掇真宗封禅始作俑者“五鬼”王钦若也兢兢业业,政治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此外,还有范仲淹、晏殊、杜衍都是刘娥提拔重用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清平乐》中的男子背诵天团,基本都出自于刘娥执政的天圣年间。相信很多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科,前三甲是宋庠、叶清臣、郑戬,在此之下排名是曾公亮、余靖、胡宿、贾昌朝、宋祁等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科,前三甲是王尧臣、韩琦、赵概,以下有文彦博、包拯等197人。
天圣八年(1030年)庚午科,状元王拱臣,以下还有刘沆、石介、蔡襄、张先、张谷、尹源等,欧阳修在这一科名列一甲第十四名,后来的名相富弼也是出在这一年。
上述人等不仅在仁宗朝中后期发挥重要作用,有的后来一直到英宗、神宗朝还是中坚力量,某些人甚至直到哲宗朝还在发挥余热。这些就是刘太后留给仁宗、英宗、神宗他们最好的基业,可以说为大宋朝储备了大量人才,营造了一支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
白羽点评:两位女强人虽然都成功掌握了朝政,实际上皇权才是后妃干政的基本前提。后妃干政不过是皇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两位女政治家培养人才,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动经济发展等举措是为了接下来应对敌国的战争而已。对于侵略成性的契丹人来说,获得财富是他们的传统观念,已经深植骨髓,而发动战争从中谋利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宋辽两国在两位女强人的带领下一攻一守,又有哪些值得赞扬的成绩呢?我们下回再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