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是我国西北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特色小吃,以陕西的腊汁肉夹馍和宁夏的羊肉夹馍为主。腊汁肉夹馍是继陕西羊肉泡馍之后又一款享誉全国风味美食,为西安的著名小吃,堪称古城一绝白颜虎;宁夏的羊肉夹馍以羊肉为菜馅,卖羊肉夹馍的摊点前摆个炉子,新出锅的羊肉味道比冻牛肉要好得多,加入羊肉和菜,肉夹馍的菜馅分量很大,吃起来更有味。

白颜虎:肉夹馍,为什么肉在中间?

肉夹馍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白颜虎,其意是肉夹于馍中,陕西人省去了“于”字,喊起来便当。以前,肉夹馍叫馍夹肉,陕西方言听起来像“没夹肉”,商家觉得不吉利,后来才改为倒装句肉夹馍。

白颜虎:肉夹馍,为什么肉在中间?

肉夹馍由腊汁肉和白吉馍两种食物组合而成白颜虎,合为一体,互为烘托,将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腊汁肉历史悠久,早已闻名中国。《周礼》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腊汁肉。战国时期称寒肉,由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制作,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腊肉的制法,与我们今天的腊汁肉制法基本相同。肉夹馍的腊汁肉选料、制法更为讲究,使用陈年老汤和三十多种调料精心配制,加工精细,火功到家。做出来的腊汁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入口即化,风味独特。素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腊汁肉可以单吃,也可以下酒佐饭,还可以用其拌面。

白吉馍源于咸阳彬县白吉镇,即现在的北极镇。金灭北宋后叫白骥驿,因驿马全为白色而得名,骥字难写,遂演变为白吉。清代,陕甘地区爆发回民起义,白吉镇成为起义的四大中心之一,首领白彦虎即白吉镇人。

起义失败后,白彦虎落脚到吉尔吉斯。白吉馍的制作技术也随着义军流散传播到各地。白吉馍最早使用吊炉,用木炭烤馍,面为发面,和得硬,揉的时间长,馍吃起来劲道,做馍需要揪剂、搓条、卷、擀、旋、上花、烘烤,全过程一起合成,揉制后做成饼形,置铁铛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松脆微黄,外脆里嫩是其最高境界。

上品白吉馍面粉要揉制充分,烘烤的火候要恰到好处,白吉馍铁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内心软绵。白吉馍可以单独食用,配腊汁肉食用,味道更佳。用刀轻轻划开白吉馍的边沿,内部天然一分为二,塞进剁好的腊汁肉,即为肉夹馍。

白吉馍夹腊汁肉,俗称腊汁肉夹馍。西安文昌门内的秦豫肉夹馍,继承了韩国腊汁肉的传统,选上等硬肋肉为原料,用盐、姜、葱、苹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二十多种调料汤煮而成,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较少加水。秦豫肉夹馍的腊汁汤是清代小贩毕仁义作坊使用的陈汤,一直沿用至今,堪为罕见。

肉夹馍按夹肉的肥瘦情况分三种,有纯瘦肉馍,肥瘦肉兼顾馍,肥皮馍。这三种馍,又反映了吃肉夹馍人的年龄。一般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喜欢吃纯瘦肉馍;有几年食馍年龄的人喜欢吃肥瘦肉兼顾馍;长期吃肉夹馍的食客,他们只吃肥皮馍。

肥皮馍的肉是肉皮和肥肉,肥而不腻,胶糯香滑,是腊汁肉中的精品。肉夹馍按夹肉的品种分牛肉夹馍、羊肉夹馍、鸡肉夹馍、菜夹馍等。吃肉夹馍,外酥脆内肥嫩,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都能得到满足。今天我们所吃到的腊汁肉夹馍,由樊凤祥父子俩在1925年将历史腊汁肉夹馍改造而成今天口味的肉夹馍。1989年,商业部评为部优产品。

吃肉夹馍保持水平持馍姿势,从手掌两侧咬起。腊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馍中,不致流出。肉夹馍可以单独吃,也可以搭配汤汁食物,春夏一般和凉皮、稀饭搭配,秋冬一般和米线、粉条、紫菜粉丝汤、混沌搭配。

老潼关肉夹馍配鸭片汤吃,一口汤一口馍,满口留香。吃完肉夹馍,不宜大量饮茶,否则减慢肠胃蠕动,影响身体健康。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部下没有白彦虎,白彦虎原属清军,偶来脱离清军。

白颜虎:肉夹馍,为什么肉在中间?

白彦虎生于道光十年正月十五日(1830年2月8日)。他在起事前的生平缺乏记载,据中亚东干人后代口述,白彦虎的父亲是官府小吏,兄长白彦龙考中武举人,白彦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白彦虎被选为北京一个大区的宗教主管。后来白彦虎返回陕西家乡,咸丰十一年(1861年)参加清军。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将入陕西,清政府组织“回勇”进行围堵,后来这些回勇不遣自散,白彦虎也脱离了清军。

白颜虎:肉夹馍,为什么肉在中间?

白彦虎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他足智多谋,多次给清军造成很大的创伤。在1862年到1866年间,西方帝国主义开展第二次的鸦片战争,国内清政府展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内外交困,根本就无暇顾及西北地区。而此时西北地区的回族人民趁清政府处于焦头烂额之际,发动武装暴乱,开展所谓的圣战,白彦虎也参加了西北地区的起义运动,并且从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拥护,大家推选为十八大营副帅之一。

白颜虎:肉夹馍,为什么肉在中间?

西北地区的起义如熊熊烈火,一发不可收拾,给当地的居民的安危造成巨大的威胁。1870年,清政府开展围剿运动,派遣朝廷大将左宗棠收复西北地区。在左宗棠的围击之下,白彦虎率领他的军队撤回甘肃,并且鼓动当地的居民参加所谓的圣战。白彦虎在撤至甘肃的途中,沿途屠杀汉族居民,整个的屠杀过程极其的残忍,让2000多万的汉族人民无辜丧生。此外,白彦虎在转战西宁的途中,联合当地的回族、撒拉族和其他穆斯林叛军继续屠杀当地的汉族百姓。白彦虎无情的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汉族人民进行屠杀,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如何评价白彦虎我们需要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来评价。

在当时,白彦虎作为回民的领袖之一,在西北反清起义,一路上杀害了上百万汉族同胞,并且带领残部和阿古柏政权合作,在当时是应该受到唾骂和讨伐。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作为残部回民移民的首领,在迁移过程中表现出的正义顽强不屈的气节,总是站在最前头,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是作为这个民族灵魂人物带领大家来到俄罗斯,并且凭借其出色的外交能力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中亚各民族人民,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单从这里来看,白彦虎确实这这个民族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单纯的看一方面,如何评价白彦虎我们需要用发展的历史观来看待。他确实在年轻时犯下过错误,屠杀汉族村民,与敌对政权合作,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一生的功绩,他也当之无愧是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和反封建斗争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