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怒发冲冠,凭栏处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靖康耻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每每读到这首《满江红》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眼前就浮现出那个“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在大宋风雨飘摇之际,是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率领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搏斗。在他的努力下,宋军收复了大量失地。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他的结局并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被他效忠的皇帝宋高宗给处死了。岳飞这样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呢?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一:岳飞拥兵自重,遭到宋高宗猜忌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朝代,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时期,军队频频发生兵变的教训,同样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赵匡胤就颁布了一系列削弱武将权力的政策。比如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法子,将开国功臣的兵权全部收了回来,同时又提拔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将领担任军队要职。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到了赵光义掌权的时候,因为他北伐受挫,加上他自己得位不正,再一次打压武将的权力,大大提升文人的地位。因为武将在北宋一朝一直抬不起头。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赵构为什么杀岳飞?从赵构的角度出发,岳飞必须得杀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北宋政权的腐败,最终被金军攻破了汴京城,北宋也因此灭亡。

虽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南宋政权。但是当时时局动荡,南宋朝廷根本无力控制各地的军队,赵构本人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在公元1129年,赵构手底下的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兵变,诛杀了赵构宠幸的大臣和宦官,同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只不过苗傅和刘正彦二人并没有做下一步的行动,最终这场兵变被平息。

赵构虽然逃过一劫,但这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而岳飞在天下大乱之际,四处征战,收拢了大量的军队,成了对抗金军的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被人们称为“岳家军”。

岳飞本人对赵构忠心耿耿,但是岳飞多次立下战功,并且拥有这么强大的武装力量,这让赵构对岳飞一直心怀芥蒂,总担心岳飞有一天会像苗傅和刘正彦那样发动政变,逼迫自己退位。

二:岳飞的政治理念与宋高宗相反从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开始,岳飞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北伐,收复大好河山。而事实上岳飞也确实这么干的,他多次对金军发动攻击,收复了不少失地。

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岳飞《南京上皇帝书略》

岳飞一心想要收复失地,但是赵构可不是这么想的。赵构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就被金兵赶着跑,从应天府跑到扬州、又跑到绍兴府、临安府。

赵构这个皇帝当的,不是在逃跑,就是在准备逃跑,所以赵构厌倦了战争,他就想跟金国议和,哪怕给金国进贡,赵构也要跟金国议和。

三:金国议和的条件是要除掉岳飞金太宗去世后,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是为金熙宗。当时金国内部分为主战派跟主和派两股势力。金熙宗在主和派的劝谏之下,最终跟南宋议和。

但是主战一派的完颜兀术并不想跟南宋议和。他在公元1140年率军攻下河南、陕西地区。第二年年完颜兀术又再度南征,不过这次却被岳飞给打得大败,之后岳飞又步步紧逼,就要打进北宋旧都汴京城。

然而新的变故再次出现,赵构只想跟金国议和,并不想继续发动战争,就命令打了胜仗的岳飞班师回朝。金国那边,完颜兀术知道南宋没有那么容易可以攻灭,也同意跟南宋议和,但是他有一个条件就是杀掉岳飞。

兀术遗桧书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金佗稡编》

赵构只要能议和什么条件都能答应,何况还是杀一个自己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的岳飞。于是乎,在赵构的授意下,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可怜一代名将,竟是这样的下场,实在让人感到可惜!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

《金佗稡编》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