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察举制”,亦称作“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就是察举制的主要考核条件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察举制。这样制度的优点就是接地气,而且为地方民众所熟悉,对地方平民有一定的感召力,管理地方较容易产生信服力。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毕竟一个国家中,地域的经济、文化差异十分巨大,所举荐的人充其量只能是地方的名人、精英,而非后来的科举可比似的,科举制度是集全国各地的精英,择优录取,这无疑是比“察举制”优势大得多。
况且察举制,这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办法,并不利于后来的封建皇朝的集权制完善,因为他是由地方官员、诸候推荐的,很容易造成地方诸侯权力坐大,足以与朝庭抗衡。其实两汉乃至三国、晋朝,这种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种局面直致隋唐后才逐步扭转。
先有察举制,后有科举制察举制。
察举制是考察推举人才,科举制是通过统一考试来选拔人才。
察举制是汉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流程是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及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把民间的优秀人才推举到朝中,然后担任一定的官职,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这种制度注重考量人的德行,力求德行兼备。
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官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诸侯或官员,如刺史等,每年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向朝廷推荐两人到京师任职。后来,汉武帝按照这个方式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科举制是隋代出现、唐代成型的延及后代一千多年的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制度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豪情大族对考核人才的把控,使得寒门士子也得以参与到官员任用之中。
科举制相对公平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隋文帝创立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河漂流科。唐代主要有明经和进士。明经是儒家经典。进士是考察能力和诗赋。
明清最为完备秀才,监生,贡生这些是考试的人,他们考过省考,就是举人,进行京城会试,考过了就是进士。分三甲。一甲前三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进士出生。三甲若干,同进士出生。三甲的人就可以做官了。后来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
府兵制与募兵制是古代中国两种不同的兵役制度,各自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大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全民皆兵。府兵制度下,全国各地被分成若干的兵府,没有作战任务时,府兵就是自耕农,在农田里耕种,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时间,集体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有作战任务时,府兵需要自带干粮,兵器,战马前往所在的兵府报道,然后服兵役,替国家作战。
府兵制兴起于西魏,兴盛于唐代前期(唐太宗),唐玄宗之后,府兵制逐渐瓦解,大约持续了200多年时间,最后被募兵制所取代。
唐朝武士
府兵制之所以被募兵制取代,并非府兵制不如募兵制,这是由府兵制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府兵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兵士的粮食,兵器甚至战马都要自备,这就要求兵士必须要有土地,否则将难以负担战时所需的粮食与战马、兵器。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芜,国家因此掌握了大量的荒地,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增加人口,扩充兵源,政府出面招募流民,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流民种植,农民将赋税直接交给国家,这种土地制度称为均田制。
均田制不仅解决了无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国家才有条件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因为人口较少,所以要尽快养育人口发展经济,因为人口较少,社会财政收入也少,难以养活大量的职业军人,因而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适合了社会的发展。依靠着府兵制,北朝最终在与南朝军事对抗中笑到了最后,而隋朝到唐朝前期也凭借着府兵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战绩。
但是,一旦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时段,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府兵制的生存土壤也就大大改变了。
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迟早会到来。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得人均土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贫富差异必然导致贫农最终丢失土地。而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失去土地,被迫依附于地主,生活日益困苦。国家掌握的“公田”逐渐变成了大小地主控制的“私田”,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均田制就瓦解了,府兵制也就无法再继续了。
唐朝到了高宗时期,土地兼并开始逐渐盛行,大量的府兵由于失去了土地,开始逃避兵役。到了唐玄宗时期,有的兵府出现了无兵可调的情形,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就自然产生了,这就是募兵制。
募兵制
募兵制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物,由来已久。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不同,募兵制即国家招募职业军人,由国家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长期服兵役,执行作战任务。
相比府兵制,募兵制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募兵制也有自身的缺点。士兵长期接受专门军官的训练和指挥,自然容易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长期下去,就很容易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唐玄宗后期,随着节度使的大量设置,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越来越多。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藩镇割据,最终在军阀混战中退出了历史。
由此可见,府兵与募兵,都是适应各自历史背景的兵役制度,本身没有什么谁更好谁不好的情况。在国家劳动力相对紧张,社会更需要人口进行农业生产的时代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不仅能保障充足的兵源,也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兼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的募兵制自然就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