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元帝,笔者曾经深有感触。汉元帝是汉代被误解最深的皇帝。他在位16年。他是西汉历史上儒学修养最高的皇帝,史书中记载汉元帝:“(他)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
他不仅精通儒学,而且也将理论应用与实际,是西汉最体恤百姓的皇帝。他在位的16年中17次加恩于普通百姓;7次减少自己的日常用度,并将国家的公共田产租借给无地贫民;6次抚恤鳏汉元帝、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这样次数众多的惠民政策在整个西汉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其中,最为我们所称道的仁德皇帝汉文帝在位21年,赏赐百姓9次,无论总数和频率都不及元帝。
同时,元帝为了避免百姓离乡背井迁徙到诸位先帝的陵墓周边守灵,甘愿毁弃、减小自己先祖陵墓的规模以节省民力,并从此再也不设置陵县汉元帝。他下诏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这无疑是要背负“不孝”的骂名,甚至我们当代一些读者笑称为“奇葩”。但是在了解到背后的原因时,不由得引发我们的深思。
有人说西汉自元帝而衰,这是人云亦云,是传统思维在束缚。西汉是被王莽通过政变篡夺过来的,国力并没有收到战乱的形象,只是改朝换代而已。王莽还因而做了十几年皇帝,还有能力镇压各地。只是到了地皇年间,天下才开始失控。所以,元帝误国说,可以休矣。
因为西汉的盛世本身既没有想象中那么盛,又被汉武帝拦腰斩断了。
首先,西汉的文景之治被视为轻徭薄赋、政治清明的典型,汉文帝、汉景帝一再降低田租,好像是很体恤农民,另外自从刘邦约法三章以后,好像法律是很宽平的。但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错觉。
据张家山汉简的法律文书,汉承秦律,没什么改变,法律条文跟秦朝一样苛刻,当然汉初可能执行得没那么严格,但远不是想象的宽平,这是一。文帝、景帝虽然降低了田租,但田租在租税里只是小头,刍藁税就超过田租,更别说人头税了。虽然人头税也减到了40钱,但是汉代的钱比较贵重,所以民间的负担也不是那么轻的,这是二。
但文帝、景帝时代政府存在感低,也就没机会作恶,所以对民间休养生息确实有好处。但既然这一整套体制都是秦朝的体制,那么疯狂暴虐秦制政府随时可以再来,只要皇帝需要,而汉武帝身为权力狂,就通过一系列手段使秦制复兴而且加强了。
汉武帝把民间的税赋大幅提升,算赋即人头税从40钱提到120钱,小孩的口钱从七岁交降低到三岁交,人民负担增加何止一倍。汉武帝又通过算缗、告缗令摧毁了整个商人阶层,通过酷吏的屠杀灭完了政府之外的地方豪族,鼓励地方豪族跟政府合作,只要采取这个态度,欺压小民没关系。其他为征伐匈奴、海中求仙、大修宫室而产生的兵役、徭役负担十分沉重,所以汉武帝晚年天下户口减半, 反乱蜂起,汉武帝要下罪己诏自打自脸来平息民间的怒火。
而汉武帝也透支了文景以来汉王朝积累得不多的合法性,儒生、方士等社会各阶层人员认为汉朝合法性已经没有了,不断的要求汉朝禅让。汉昭帝、汉宣帝一面减轻苛政暴政,一面镇压要求禅让的人,但不敢否定禅让的合法性,也不敢跟民间搞强对抗。到汉元帝性格软弱,又拉又打玩不转,地方豪族就不断壮大,并且因为害怕汉朝再出一个汉武帝屠杀他们,就推举王莽代汉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