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知道一点容国团女儿,把我知道的那一点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先来看看历届世乒赛的战绩表,如下图容国团女儿:
乒乓球据说起源于英国,但是从上图世乒赛的历史战绩表上,英国的身影仅在1953年克罗地亚布加勒斯特的第20届世乒赛上惊鸿一现,便黄鹤一去杳无踪影了容国团女儿。
这表现实在有愧于乒乓鼻祖的称号。
就如同足球号称起源于中国宋代流行的蹴鞠游戏,但是在世界足球运动的进程中,中国男足实在是没有一点儿存在感一样。我大中华的男儿们,当自强了啊!
从1926年到1957年,世乒赛每年举办一次,在这31年间,匈牙利、捷克、日本,都曾建立起过自己的王朝,但是也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般,被大浪淘尽,如今只能到历史中去感受他们曾经的辉煌了。
从1959年的德国多特蒙德第25届世乒赛起,赛事改为两年一届了。也正是从这一届起,一个新的乒乓王朝——中国队站起来了。
在这届世乒赛上,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运动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在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从此以后,下面这七座奖杯上,外国人的名字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中国名字了。
男子团体冠军杯——斯韦思林杯
女子团体冠军杯——考比伦杯
男子单打冠军杯——圣·勃莱德杯
女子单打冠军杯——盖斯特杯
男子双打冠军杯——伊朗杯
女子双打冠军杯——波普杯
混合双打冠军杯——赫杜塞克杯
1961、1963、1965年,这三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都拿了团体冠军,完成了乒乓王朝的奠基工程。
1967、1969年,因为中国队没有参加这两届世乒乓赛,回光返照的日本队,在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放出两束爆闪后,悄然消失在了男乒的先进行列。
1971年,重新回到世乒赛的中国队继续修筑自己的王朝大厦,没留神一个新生力量悄悄出了头,把中国队的建设工程阻挡了一下,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后,又潜伏了下来。
这就是瑞典队。多年之后,瑞典队成了中国队最强大的对手,把中国队锤懵了好一阵子。就是题干里说的“中国男乒80年代末90年代初陷入低谷”这个事。
此事我们后面详细描述,先来捋一捋大脉络。
时间来到1975年,此时的中国体育界还没有加入奥运大家庭,仅有的一些国际体育交流都落在一些单项体育运动中。其中乒乓球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的群众基础最广泛,实力最强,拿的世界冠军最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光荣最大。
而且,因为“小球推动了大球”这个特殊意义,乒乓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那是不一般的高。
中国男乒也很争气,从1975到1987年间,除了在1979年打了个盹,被匈牙利咬了一口外,牢牢地把守着男乒的阵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斯韦斯林杯带回中国。
人们陶醉在这莫大的光荣和幸福里,乒乓王朝的大厦挺拔、巍峨,让全世界仰视。
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因为在87年的世乒赛上囊括了全部的七项冠军,中国乒乓踌躇满志,觉得这四块金牌(男女单打、男女双打)好像就是为中国队订做的一样,中国乒乓一定手到擒来。
但是事与愿违,中国体育代表团兵败汉城,中国乒乓球队也失意汉城。头号种子江嘉良、3号种子陈龙灿先后失手,仅拿了男双和女单的冠军,也算是大败。
这仅仅是开始。
紧接着,1989年的多特蒙德第40届世乒赛上,潜伏已久的瑞典队,终于露出了獠牙,瓦尔德内尔、阿佩伊伦、佩尔森组成了瑞典队历史上的最强阵容,5:0干脆利落地从中国队手中夺走了斯韦斯林杯。并且连续三届都捧着斯韦斯林杯凯旋,一个新王朝又诞生了。
举国震惊。
无敌之师连一丝的抵抗都没有,就败下阵来。
汉城奥运会的失手,人们还可以理解为运气不佳和一时大意;但是世乒赛上竟然一盘不胜,输个精光,这还是人们心里的无敌之师、英雄之师吗?
更让人震惊的事在两年之后发生了。
1991年的日本千叶第41届世乒赛上,中国男乒史无前例地掉到了第7名,甚至输给了诈尸的捷克斯洛伐克(OH!Jack slow fuck)。
定了性了!中国男乒衰落了!
从中国体育的金牌大户,沦落到一金难求,倘若不是中国女兵还能给中国乒乓界带来些许安慰,中国乒协的面子都不知到哪里去找回来。
男乒一金难求局面的持续,使得不仅是国人,连运动员自己都有点怀疑自己了。从之前高度的自信,变成极度的不自信。
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会输,输在哪里,怎样才能赢回来。
正胶直板近台快攻在和反胶横板两面弧圈球的对抗中还有优势吗?还有前途吗?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男乒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会很轻松看出其中的曲折。因为站得远了,更容易看清整体的形势。
一、技术上被克制了。中国队凭近台直板快攻技术崛起,这是中国乒乓球的看家本领。这个技术帮助中国队统治了乒乓界,给运动员注入的极大的自信。而且在崛起的过程中,直板技术不断地有创新、有变化,这些创新和变化又增强了技术的生命力。
在弧圈球兴起的初期,直板上有相应的克制方法,比如“小弧圈”、“盖打弧圈”。但随着弧圈技术的成熟,以及力度、速度的提升,还有相持能力的增强。直板的弱点被放大,反手位成了死穴。
二、自信心没有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败在欧洲选手手下,可能让队员们由不服气一下子转到了畏惧,他们不自信了。实力和自信是相辅相成的,自信可以促进自身实力的发挥,十成的功力能发挥十二成来,同时好的发挥又带动了自信心的增强,这是一个正反馈,是良好的循环。
但是,这个阶段的失败实在是太多了,队员开始怀疑自身的实力,真的可以抗衡欧洲选手吗?如果大家看过这个时期男乒和欧洲选手的对战影像,一定会觉得,欧洲选手打球真是轻松、写意,不像中国队员那样,一副拼尽全力的样子。
越输越不自信,越不自信,输得越多,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三、后备人才有点断档了。江嘉良、陈龙灿的退役,男乒乓一下子就拿不出像样的主力阵容了。马文革苦苦支撑着中国男乒的框架,怎奈独木难支。考考看到这里的老球迷们,你们还能说出那个时期,中国男乒能拿出来可以和欧洲选手抗衡的队员吗?能说出那个时期可以被称为希望之星的男乒队员吗?
恐怕很难,因为确实没有。
男乒的前路很迷茫。这时需要有人站出来,带领队员冲锋陷阵。于是蔡振华从意大利回国了,执掌了中国男乒的教鞭。
也许是巧合,是天意,“振华——振兴中华”,这个名字吉利、富有寓义。而本人更是有信心、有能力能把中国男乒重新带回世界之巅。
首先是确立目标。这个目标没有疑义,就是夺回斯韦斯林杯(男团)、圣·勃莱德杯(男单)、伊朗杯(男双)、赫杜塞克杯(混双)。
分析实现这些目标的难度。
最大的是男团,这需要一个高水平的集体,在人才断档的情况下,要一下子推出一个集体,不现实。
然后是男单,技术被克制就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创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时间。
最后是男双,这个单项对两人的配合要求较高,但对个人技术的要求不太高,再加上欧洲的选手重视程度不高,这是最容易突破的项目。
所以,男双被选定为突破点,先攻下男双的目标,然后以点带面,实现全线的突破。
其次,重新树立信心。从心理上先建立起一道强大的防线,转变那段时间里,对欧洲选手的畏惧,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有“亮剑精神”——明知战胜不了,但也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拼尽全力。
中国乒乓球队吃过心理脆弱的亏,60年代女队的头号主力韩玉珍就是心理不过硬,患得患失,自导自演了“自残事件”,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
所以,未战先怯,是万万要不得的,树立信心,是首要的问题。
蔡振华在这方面的确有一手,思想工作做得溜,这也许就是情商高的体现吧。
再次,提升老队员的状态,同时培养新人。这是复兴的必由之路,尽管这一批老队员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整体队伍的建设,仍然离不开他们的传帮带,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他们退出一线,提升他们的竞技状态,起码保证水平不下滑。
同时要挖掘新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一定是从基层,一级一级选拔出来的。好苗子不是没有,只是缺乏发现的眼睛,恰好蔡振华就是火眼金睛。
一大批苗子进入了国家队的眼界,该特训的特训,该送出去的送出去(孔令辉),两条腿走路。
最后,技术创新保持直板台内球、前三板的优势,解决直板的反手位弱点;解决横板的相持差的现状,把弧圈球和快攻完美地结合起来。(技术上的东西我不懂,这些基本都是我的臆想,请行家指正)。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中国男乒走得越来越扎实,小目标一个个实现。
先是男双的突破实现了:王涛和吕林在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成功拿下男双金牌,男乒吹响了复兴的号角。接着,新人出现了,“不懂球的胖子”崭露头角,以“直板横打”的新技术,把瓦尔德内尔打得晕头转向。老将们也不示弱,马文革世界杯上拿了冠军,奥运会上拿了铜牌,保持了良好的竞技状态,王涛渐渐因反手能力强大成了世界第一反手。总之,男乒复苏的态势良好。
时间来到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中国队在众人的一片担心中走上了战场。
天津之战,真的把蔡振华推上了神坛,尤其是男团决赛,那谜一般的排兵布阵,应该是取胜的关键。
丁松出战三单,真是神来之笔,瓦尔德内尔拿两分又如何,佩尔森会丢两分的,这应该是中、瑞两队主教练都能想到的。关键是三单之争,瑞典队怎么也不会想到中国队会派出名不见经传的削球手丁松来打天王山之战,首先在谋略上就输了一招。
丁松打得卡尔松一筹莫展,这就注定了他们要交回斯韦斯林杯了。果然,当王涛打下最后一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时,中国男乒的复兴起航了。
男团的胜利,中国队基本完成了本届世乒赛的目标。但更大的惊喜随之而来,幸福来得太突然,人们一下子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
男单包揽前四,男双强势夺冠,混双甚至三连冠,男乒把所有和男子有关的冠军都拿了,中国乒乓继87年之后,又一次包揽了世乒赛的所有冠军。
这是意外之喜,我敢肯定,这真的不在中国男乒的预料之中。
之后,双子星(刘国梁、孔令辉)开始横扫世界乒坛,后起之秀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王励勤、马琳、王皓……),中国男乒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实,这只能算是复兴的开始,并不是高枕无忧,一定会有起伏。
起伏之一瑞典队在2000年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第45届世乒赛上死灰复燃,诈了一次尸之后,便沉入的历史簿上,直到现在,再也没有动静,只留下了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的传说。
起伏之二东亚的小伙伴韩国队,偶尔会咬上中国队一口,2001年日本大阪的第46届世乒赛半决赛上,韩国人差一点逆袭成功,亏得刘国正大心脏,连扳7个赛点,残忍斩断了韩国人的梦想。
倔强的韩国人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搏命般地从中国队手中抢下男单金牌。这是中国男乒丢掉了最后一块大赛金牌。
2004之后,刘国梁执掌了中国队的教鞭,他是蔡振华的徒弟,他把师傅那一套学得青出于蓝,把中国男乒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骑绝尘。
应该说男乒复兴,1995年是个良好的开端,自2004年开始,中国队完成了复兴的大任,从此算是走上了康庄大道。
中国男乒要牢记上世纪陷入低谷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把队伍建设好,再接再励,再立新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