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崔莺莺?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崔莺莺,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崔莺莺?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这就是张生精虫上脑的意思,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负了一段感情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未来前程似锦啊。张生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做了,至于黑历史,只要发达了,自然有人洗地,于他而言,没关系。(文/宛如清扬)
奉劝姑娘们,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种种要慎重。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形象的描绘了古代少妇在丈夫寻求功名离开家乡之后的微妙心理,一方面希望丈夫能够飞黄腾达,另一方面又怕丈夫做官之后抛弃自己。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陈世美中了状元之后抛弃了秦香莲。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也有这样的顾虑,害怕张生高中之后会抛弃自己,所以不愿他进京赶考。但张生对崔莺莺是专一的,中了状元之后回来迎娶了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唐朝传奇《莺莺传》改编而成,两者情节差不多,但崔莺莺的命运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莺莺传》中张生变心,始乱终弃,还编造了一套理论为自己辩护。张生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列举了商纣,周幽王因为沉溺女色而亡国的例子,说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放弃了莺莺。
《莺莺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元稹,里面的张生的原型实际上就是元稹。元稹20岁的时候到蒲州看望亲戚,遇到了才貌双全的表妹崔双文。两人一见倾心,互生情愫。经常偷偷幽会,花前月下,好不浪漫,并且山盟海誓,私定终身。次年,21岁的元稹进京赶考,被太子少保京兆尹韦夏卿看中,有意把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许配给元稹。由于崔家没有什么势力,不能在仕途上帮助元稹。于是元稹抛弃了表妹崔双文,与韦丛相恋。并在24岁时与韦丛结婚。
在《莺莺传》中元稹称赞张生“ 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显然是在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抛弃表妹崔双文的不道德行为洗白。
之前还挺喜欢元稹的诗,特别是那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没想到是个渣男,也许他真正喜欢的是表妹崔双文,崔双文是沧海巫山。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娶了一个不爱的韦丛,这对于韦丛来说也是不公平的,等于伤害了两个女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