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和刘疆都是先被立为太子,后又被废汉明帝。但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刘荣是被废,而刘疆却是主动请辞太子位。他们两人后来的命运也迴然不同。
1.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汉明帝,汉武帝刘彻的哥哥,景帝的王妃栗姬所生
栗姬能歌善舞,很得汉景帝的宠爱汉明帝。刘荣于景帝四年被立为太子,但也仅三年就被废,两年后死,刘荣的命运主要还是他的母亲栗姬的鲁莽和无知而造成的。
儿子被立为太子后,母以子贵,做母亲的在后宫自然会有多人来巴结逢迎,这其中就有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 看到刘荣被立为太子,长公主便想攀上这门亲,亲自找栗姬提亲,想把女儿嫁给刘荣。
要说这门亲事也算是门当户对,长公主那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不是随便就能得罪的,何况又亲自来提亲。就算不同意说话也应该客气一点。
但由于长公主经常给汉景帝物色美女,惹得栗姬醋意大发,当即就毫不客气的拒绝了这门亲事,而且说话还相当难听。
粟姬这次的鲁莽和目中无人,不仅给自己,也给她的儿子刘荣埋下了祸根。长公主提亲遭到粟姬的一番羞辱后,心中十分气愤,便找到王夫人,就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提出原把女儿嫁给刘彻。
刘彻和他母亲那时在宫中地位并不高,能攀上长公主一家这门亲,这对王夫人母子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精明的王夫人当即爽快的答应下来,两人一拍即合,搞掉粟姬的儿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
从那以后,长公主就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粟姬的坏话,夸刘彻多么聪明。汉景帝毕竟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丈母娘当然会说自己的女婿好,女婿被立为太子,将来即位,女儿那就是皇后了。这些景帝也心知肚明,所以并没有换太子的想法。
可粟姬在政治上不够老练,嫉妒心太重,最后还是被长公主和王夫人击败。 景帝七年,刘荣被废掉太子位,封临江王,不久,母亲粟姬忧愤而死,几个月后,刘彻被立为太子,这便是历史上的汉武帝。
粟姬失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城府不够深,嫉妒心又太重,儿子还没即位,眼里就已经容不下其它妃嫔和她们的子女。考虑到百年后,自己妃嫔和其他子女的命运,加上长公主和王夫人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汉景帝最终还是废掉了刘荣。
刘荣被废后被封临江王,在封地内建王宫肆意占用高祖庙地,因此犯下大罪,刘荣在向景帝写下谢罪书后自死。
2.刘疆是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定恭王的外孙女郭皇后
在郭皇后和妃嫔阴丽华两人之间,刘秀喜欢的是阴丽华,但郭皇后却在阴丽华之前生下了儿子刘疆,毕竟在帝王之家的眼中,江山才是重要的。于是,刘秀便封郭氏为皇后,刘疆也被立为太子。
但不久阴丽华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汉明帝刘庄。刘庄原本叫刘阳。刘阳自小就聪颖伶俐,十岁就能背诵《春秋》。刘秀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在他看来,刘阳就好似一个神童。
有一次,刘秀在检察官员呈上的各地垦田和户籍人口的文书时,看到里面有句话;“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看了半天也没看懂是什么意思,便问大臣,大臣们也说不出个所以他然来。
这时才12岁的刘阳站出来说道:“河南是京城的所在地,朝廷的高级官员都在这里,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也在这里,因此,负责统计这两个地方田地数字的官员当然不敢过问。”
刘秀听后,方才恍然大悟,不得不叹服刘阳的聪明才智,从此更喜欢他这个儿子,也萌发了换太子的想法,而刘疆的命运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刘疆的母亲郭氏本来就是靠先生儿子才当上皇后的,原先就不受宠。刘秀经常呆在阴丽华那儿,这让她倍感失落,心中因此产生怨恨,便时常出言不逊,讽刺挖苦阴丽华和刘秀,使刘秀最终下了换太子的决心。
但错在皇后,刘疆并没什么过错,刘秀就打算先废掉郭后再说。于是在建武十七年,刘秀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的罪名,罢黜了郭皇后,立刘阳的母亲阴丽华为后。
看到母亲被废,刘疆明白,大势已去,已无可挽回,与其被废,不如早辞。于是,便上书刘秀,请求辞去太子位。刘秀起初并不同意。刘疆又托朝中的亲近大臣,表明自己辞太子位的诚心。
建武十九年,刘秀下诏免去刘疆太子位,改封为东海王,立原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改名刘庄。刘秀死后,刘庄即帝位,是为汉明帝。
刘阳改名刘庄,主要由于他身份的改变。刘阳是他的母亲做妃嫔时所取,那时他的身份是“庶子”,后母亲做了皇后,身份也就不一样了,由“庶子”成了“嫡子”。所以便改名刘庄,这里面意义自然不同。
刘荣和刘疆都是先为太子,后又被废,两人的遭遇也大致相同,都是由于母后失宠,不得已而退出太子位。但刘疆颇有自知之明,也比刘荣要聪明,所以他的命运比刘荣好的多。假如他继续谋取太子位,等待他的恐怕也是凶多吉少。所以在那种不利的情况下,刘疆能审时度势,化险为夷,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