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精研历史的人唐宣宗,如我,从前对唐宣宗的了解是不深的。之所以对他还有点印象,全在于他未上位前的“隐忍”。

唐宣宗:隐忍的唐宣宗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唐宣宗本名李怡唐宣宗,是宪宗的第十三子。野史说他为了一展鸿图,装傻多年。这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戏说附会。因为李怡是宪宗排名靠后的儿子,其母身份也不显,她原本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她入宫做了郭贵妃的侍女,后被宪宗临幸,这才生下李怡。

唐宣宗:隐忍的唐宣宗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因此李怡本是没有机会当继承人的唐宣宗。谈不上要收敛锋芒,躲避内斗,他只需要做好本份就可以了。

唐宣宗:隐忍的唐宣宗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唐宣宗:隐忍的唐宣宗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唐宣宗:隐忍的唐宣宗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唐宣宗:隐忍的唐宣宗是如何开创大中之治的?

但传说中的李怡把自己扮成一个傻子,也并非空穴来风。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认为他“不慧”。他和诸叔侄兄弟在一起时,不怎么说话,侄子李昂(文宗)、李炎(武宗)常常强逼他说话,并直呼其为“光叔”(李怡此时为光王),以其呆板无趣之状取乐。其不灵光的声名直达内外。

李炎病重之时,内廷掌权宦官马元贽等想进一步掌握权柄,就迫使武宗下诏立李怡为皇太叔。为什么说迫使呢?你们可以想象啊,李炎对这个“光叔”很是不屑一顾,怎么会立他为继承人呢?当然,也有人说李炎意识到了李怡在装,希望立他能保存李唐江山。这也有点不靠谱,毕竟李炎自己有不少儿子。

所以,李怡被选中为继承人,应该是马元贽等也认为他确实不灵光。

然而李怡(此时已改名为李忱)只不过是不爱说话而已,他即位后,显示出的清明让人大吃一惊。他在位时的年号为大中,其在位的施政方针称“大中之治”。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政。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但自德宗以降,李唐皇帝十分疑心臣下。王夫之曾言:

宣宗则恃机警之耳目,闻一言而即挟为成心,见一动而即生其转念,贤与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见不闻,而上蠹国、下殃民,徼幸免于讥诛,则无所复忌。虽有若陆贽之忠者在其左右,一节稍疏,群疑交起,莫敢自献其悃忱。其以召乱也缓,而一败则不可复救矣。

对于将领的调度,宣宗采取的方式为:每次罢免左护军时,继任者从右军挑选;罢免右护军时,则从左军挑选;以此来防微杜渐。即每次罢免左、右护军,常从本军中挑选继任者,众人都无法窥测皇帝的想法。

这充分说明,李忱御下以智,也可见他并不轻信于臣。

李忱可贵的地方还在于善纳谏,且不以亲疏乱法。

善于纳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也不以亲疏乱法度。

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乐工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罗程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人们为之求情,宣宗不允,杖杀了罗程。

二、外事。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捷京师。这是继会昌时期大破回鹘汗国以后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的军事胜利,至此以后,北方再无大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李忱在军事上的政绩更耀眼的是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

大中四年正月,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这个政绩在中唐以后的唐朝历史上都是令人瞩目的。但这其中,李忱有捡漏嫌疑。

李忱的大中之治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但他本人被咏为“小太宗”,似有过誉之处。

宋人孙之翰的评价似颇中肯:

宣宗久居藩邸,颇知时事。故在位十三年,尚俭德以恤人隐,谨法令以肃臣下,恩厚宗室,礼重宰辅,至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读大臣章疏,诚好德之君也。然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懿安太后,嫡母也,不能尽礼事之。及致暴崩,为世所骇。白敏中乏济时之才,功德无闻。令狐绹复容子纳贿,有紊时政。故懿宗朝,谏臣疏绹之罪曰:大中威福,又欲行于今日。当时事可知也。其河湟归顺、夷夏粗安,盖承武宗用德裕经营天下事,威令已盛而然也。不然,宣宗用敏中辈,于时事有何经画哉!至宠爱次子,不定长子储位,裴休奏请,则曰:若立太子,便是闲人。此尤见昧人君之大节也,卒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是宣宗区区为善,止于小节尔。

也许唐宣宗于晚唐诸帝中,算得上出类拔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