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疑惑呢黄门令?

俺大体说一些吧黄门令。

三公黄门令:司徒—行政院长。司马/太尉—军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司空—纪委监察委政法委书记。

廷尉:最高法院院长。

九卿:中央政府部长。

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首都三辅地方行政长官,位同九卿。

城门校尉:城防司令。

司隶校尉:九门提督/后备役主官。

执金吾:首都警察厅长。

虎贲中郎将:中央警卫师师长。

卫尉:南军统领。

光禄卿/郎中令:前北军统领,后为候补军官训练团团长。

大将军:总参谋长。

车骑将军:陆军总司令。

骠骑将军:骑兵总司令。

卫将军:首都警备司令。

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方面军统帅。

东南西北四征将军:集团军司令。

东南西北四镇将军:片区总督。

偏将军/裨将军:中级军官。

别部司马:独立团团长。

州牧:巡抚。

刺史:州监察长官。

郡守/国相:副省级行政长官。

都尉:郡军事长官。

中尉:国军事长官。

尉:县/侯国军事长官。

校尉:部的军事主官。1000人。

军侯:曲的军事主官。500人。

屯长:屯的军事主官。50人。

什长:什的军事主官。10人。

伍长:伍的军事主官。5人。

太监给人的印象似乎只要净身后就可以入宫为奴,但在清朝还真不是你想当太监就能进宫为奴。在清朝对太监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旗人不能做太监,还有家中没有四五个男孩之家也不许送孩子入宫做太监。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净身,成为不能传宗接代之人。

黄门令:《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古时的官职名称,麻烦谁给解释一下,行吗?

黄门令:《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古时的官职名称,麻烦谁给解释一下,行吗?

净身众所周知,太监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恶习,只是因为要满足帝王后宫奴仆的需求,但又担心男子入了后宫,混乱了皇室血脉,于是乎惨无人道的太监应运而生。要知道古代是讲究宗嗣传承,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子,就会被人鄙视到头都抬不起,按理说入宫做太监,不应该是古代男子的追求。但因为历朝历代中,太监与帝王关系密切,很多朝代演变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所以太监也成为另一种捷径,出人头地的职业。

黄门令:《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古时的官职名称,麻烦谁给解释一下,行吗?

不过一般人家还是不会送儿子净身为太监,毕竟家底还能过得去,但一些吃不上饭的贫困人家,就只能无奈将儿子净身送入宫廷。因此历史上大多数的太监都是贫苦大众出身。清朝也不例外,当然还有一种太监那就是犯事被惩罚之人,这种人也许出身不错,可一朝获罪,就成为奴仆,被净身做了太监。不管是哪种出身的太监,净身是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清朝,已经有一整套完善的太监制度,想要像几千年前秦帝国后宫那样,送进嫪毐这样的假太监,那是没得可能。所以想在清朝入宫为奴的男子,首先必须得净身。

黄门令:《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古时的官职名称,麻烦谁给解释一下,行吗?

旗人不许成为太监要知道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的旗人是享受一些特权的,当然最后到了晚清时期,旗人与汉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清朝刚入关那会,满族贵族的优越感还是满强的。当时清朝统治者就规定,旗人不许净身为太监。不过后来因为很多旗人家族衰败,还是有不少旗人偷偷净身入宫做了太监,清朝的帝王也曾经制止过,可惜生存与中兴大于子嗣传承,最后清后宫中也还是有少许旗人太监。不过这就像清朝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一样,总有汉女出现在清宫中,总之规定是死的,操作是灵活的,当然理论上清朝是不许旗人成为太监的。

多子之家清朝是个封建王朝,以农耕经济为主,也就是说在清朝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人口是第一生产力。想想西汉初年,刘邦为了鼓励生育,创造出大量的劳动力,不惜干涉男婚女嫁,操心都操到了适婚年龄上,可见古代人口生育是个大事。虽说请后宫需要很多的太监,这就需要从民间选入大量的男子入宫,可一旦这些男子净身入宫后,也许一个家庭就绝后了,这不利于古代人口增长。

于是乎清朝规定家中有四五子之家,方可送孩子净身入宫。这样的话,一个家庭至少可以不断繁衍后代,那么劳动力就会增长,一个家庭的生产力也不会降低太多,最主要的是这个家庭就能传承,这样不至于导致某个贫困之地,户户绝种的现象。不能说这个规定一点作用都没有,但至少看得出清朝统治者,在对待太监问题上的统筹观。

所以在清朝,真不是你想做太监就能做的,清朝对太监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及各种考量,于是乎清朝太监也成为一种职业,有着门槛的职业。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