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几万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国家已是岌岌可危毛遂怎么死的。

毛遂怎么死的: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毛遂怎么死的。此时的赵国,生死系于一线之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师回国。

毛遂怎么死的: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这道命令着实蹊跷毛遂怎么死的,明明形势大好,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别有故事。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声望与权势自然水涨船高,直逼权臣范雎。

毛遂怎么死的: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倘若白起再取邯郸,灭了赵国,那么他的功劳更是无人可及,到时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让出来了。范雎见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再战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遂与赵国罢兵休战。对于这种结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机会灭了赵国,却因范雎背后拆台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怀怨恨。从此,白起与范雎便结下梁子,关系恶化了。

一年后,秦军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赵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次轮到白起反对伐赵。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来探视。

“不可伐赵。”白起毫不含糊地说。

秦昭王不解地问:“去年与赵国决战时,国库空虚,百姓饥饿,将军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一味要求增调军粮以消灭赵国。如今寡人实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积蓄粮食,提高军队的待遇,将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现在您却说不能伐赵,为什么?”

白起分析说:去年长平一战,赵军遭沉重一击,举国惶恐,只消一击便可将其消灭。如今赵国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忧共惧,勤于政事,邯郸守卫力量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积极与东方诸侯交好。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不可伐赵。

昭王不以为然地说:“寡人已经决定了,军队也要出发了。”

由于白起卧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为大将,挥师进攻赵国。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军队在邯郸城下遭遇到赵国人顽强的抵抗,进攻屡屡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来王陵水平不行,还是得让白起上阵,便差人把委任状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听我的劝告,自作主张,现在打不赢要让我擦屁股,没门!他假称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没办法,派丞相范雎前往传话。若是派别人去,白起或许还会回心转意,偏偏是派与他有隙的范雎,这事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历数白起在伊阙、鄢郢、长平诸役中的伟大表现,最后说:“您以前以寡击众,有如神助,何况现在伐赵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对范雎说,秦国已经失去灭赵的最佳时机,此时赵国内部团结,“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他还指出,赵国以弱击强,必定会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倘若陷入持久战,东方诸侯国必定会出兵援救赵国,秦国定然无功而返。

应该说,白起确有独到的战略眼光。

不过,他之所以不愿奉命前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对范雎不满。倘若不是范雎从中破坏,他早在一年前就灭了赵国。一年前攻邯郸,如风卷残云,势必手到擒来;一年后的今天,形势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队在前线久战无功,范雎要让他出来擦屁股,门都没有!

范雎对白起一直有很强的防备心,怕他抢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愿前往,正好以此为口实,在秦昭王那儿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听了十分不悦,冷冷地说:“没有白起,难道我就灭不了赵国么?”

秦国能征善战的大将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龁为主帅,取代王陵。

王龁包围邯郸九个月,仍无法越雷池一步,他与前任一样,无计可施。

听闻王龁的窘状,白起发了一声冷笑:“当初不听我的建议,现在如何呢?”

这句话,传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装生病卧床不起,秦王恶狠狠地放话说:“你即便有病,也要为寡人出战。若立了功,寡人重赏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没完。”

哪曾想到这个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顶撞秦王,他说:“臣明知去了即便没功劳,也不会受惩罚;若是不去,无罪也可能获诛。但是请大王听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臣宁可伏诛受死,也不愿成为蒙受耻辱的败军之将。”

所谓荣誉高于生命,白起宁可抗命不从。

秦王听罢怒火攻心,他一言不发,拂袖而去。几天后,最后通牒下达,要么担总司令,要么滚蛋。白起仍拒绝奉命。秦昭王二话没说,把白起连降十八级,贬为普通一兵,发配阴密,缓期执行。

由于白起始终不愿奉命,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到空前失败,秦昭王更是把怨气发泄在他身上,遂执行发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阳。

与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来对白起抗命便十分恼怒,听说这家伙竟还敢发牢骚,遂心生杀意。白起刚刚出了咸阳十里,到了一个名为杜邮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达,带来一把剑。

看到这把剑,白起明白了,赐剑就是赐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尽管他为秦国立下的军功,没有人可以超过。即便如此,他还是难免一死。原因很简单,他再无利用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