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崔莺莺,《西厢记》被誉为和《红楼梦》一起,并列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双璧,确实是名不虚传。特别到了明清,只要是写男女情事的戏曲或小说,没有不受西厢记的影响的。

莺莺作为西厢记的女主角,其形象自然也跟着流芳千古,请看第一本第一折莺莺出场崔莺莺:

“宜嗔宜喜春风面崔莺莺,偏宜贴翠花钿。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春风面用的是王昭君的典故——杜甫有诗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看,出手就是比着四大美人中的昭君来写。

第二段则是说,莺莺在人前含羞不语,从那红樱桃般的小嘴里露出粳米般洁白的牙齿,半晌才开始说话。

此处也有个著名的典故——白居易的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吗?说的是诗人最喜欢的两个歌姬:樊素和小蛮。对,就是这样的樱桃。

用完两个典故,接下来,那个玉粳的比喻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牙齿光洁到什么程度?让人想象吃大米一样吃掉!太传神了!

这几句写张生眼里所看到的莺莺的容貌、神情,绘形绘声,宛然若见。但这还不够,接着神态上气质上再来一波: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垂柳是什么?是大唐第一神物:几乎没有诗人不写垂柳的。

此刻,张生的眼睛就像一张超模的巨型T台,任莺莺往来驰骋,反复回放着;

反正上面的主角只有一个:

莺莺。

王昭君、樊素这些古典大美人都来帮衬,这样还不够——第二折继续嗨,当然,这次是张生一个人的畅想(从此陷入单相思):

想着他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粉香腻玉搓咽项。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销玉笋长。不想呵其实强: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

院宇深,枕簟凉,一灯孤影摇书幌。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知他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则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

花解语也是个著名的典故,说的是杨贵妃——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於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贵妃的分量够不够?

还不够,那第一本第四折再来一波。

所谓一波已来不及,一波又来侵袭。莺莺的美,在张生看来,就像是狂风暴雨: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彳真亍)是娇。

倾国倾城貌,这个典故也很出名。

出自《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汉武帝时代的歌手李延年的一首曲“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让汉武帝听了大为欣赏,打听哪里有这样的“佳人”。这个佳人,就是李夫人。

好了:从王昭君、樊素、杨贵妃到李夫人……

莺莺到底有多美,现在你可以想象了么?

《西厢记》和莺莺,对后世的影响力达到什么程度?

别的就不提了,只提《金瓶梅》和《红楼梦》。

第一奇书《金瓶梅》效仿她,到致敬的地步——简直到了平均五回就要提一次西厢记:

譬如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初相遇,就是参照西厢记里张生初遇崔莺莺的原句:

“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好吧,伟大的《红楼梦》也跟着效仿:

莺莺的风采,也只有林妹妹可以媲美——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向林黛玉示爱说的是什么?

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指的是贾宝玉自己),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指的是林黛玉)。

这话就出自《西厢记》。

还记得贾宝玉一句话调侃林妹妹引发的血案么?那句话依然是出现在西厢记里:

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这正是:说不完的崔莺莺,说不完的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