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绍的谋士: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袁绍的谋士,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三国时期的谋士怎么评价?我们立一个标杆袁绍的谋士,作为评价的基准,然后综合评定,不同的标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我给的标杆就是诸葛亮,所以评价的基准就是人品道德、智计能力、将略高度。
那么按这个标准来看。
田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田丰跟随袁绍灭辽东公孙瓒,平定河北,虎踞四州,这个期间田丰的谋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田丰还给出了让袁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及实施方法,可惜,袁绍没有采纳,否则曹操难成气候。
曹操亲自率兵征讨突然潜逃的刘备之时。田丰向袁绍给出了关键计策——
“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束边攻打刘备,双方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造就是时候。”——摘译自《后汉书》结果呢?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在计谋方面田丰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在面对同样的条件时(袁绍计策不听不用),沮授以疾辞,而田丰则明知袁绍的性格,还要再次恳谏。真正处处以袁家存亡为己任。袁尚生病不出兵时,还以杖击地。智谋和能力与沮授持平,又更比沮授忠心,在人格比较上,田丰胜出一筹。
排名第二位的,自然就是沮授。袁绍问计于沮授的时候,沮授给出了自己的战略思路,堪称袁绍集团的“隆中对”。
“将军不到二十岁就被朝廷重用,名声传扬全国。赶上董卓废立皇帝的时机,将军奋然生发忠义之心,只身一人骑马出奔,使董卓心裹恐惧。您渡过黄河向北,勃海的百姓稽首归顺。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聚集冀州的人马,威势控制黄河以北,名声为天下推重。假使发兵向东,就可以扫除黄巾;还军攻打黑山,就可以灭掉张燕;掉转兵力向北,就必定捉住公孙瓒;以威势胁迫戎狄地区的人,立刻就可平定匈奴。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地盘,网罗英雄人才,拥有百万人马,到长安迎接陛下,恢复在洛阳的宗庙,向天下发号施令,征讨不服从的人。凭藉这样的条件争决胜负,有谁能够抵挡!几年以后,建立功业并无困难。”——摘译自《三国志-袁绍传》(翻译不容易)整个思路很清晰,对于袁绍集团的优劣势看得很准,有发展战略,有执行方法,可惜CEO的格局没到位。
官渡之战的关键时期,沮授向袁绍进谏——
“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少而财少过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缓慢抵抗,拖长战事。”——摘译自《三国志-武帝纪》沮授的持久战的思想看透了时局,这也是曹操最害怕的,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曹操必败无疑,可惜,熟悉的剧本又来了,“袁绍不从”。
沮授的结局也是十分有骨气的,乱军之中,沮授不得已投降,曹操强留之下,沮授不为所动,仍然想要逃回袁绍身边,最终事发被杀,可歌可泣。
其他的荀谌还不错,陈群评价:“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既然这样,那想必荀谌是有能力的,但是相关的史料毕竟太少。
剩下的逢纪智谋不足,专爱弄权;审配忠心有余,尽忠自守,可是能力不足;郭图心思缜密,但是能力不足,品行不端,护主而忘,算是亮点。
噢,对了,还有许攸。这个猪队友,喜欢作,自然要做好作死的准备,智谋尚可,品行不堪,不值一提。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官渡之战,袁曹二人一战定乾坤,袁绍从此再无翻身,而曹操凭此一战,奠定北方一统大局。这其中牵涉到的诸多厉害人物,尤其是双方将领对谋士的态度与运用,对此战役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题主主要问的是袁绍军团的谋士良将,我们就不对曹操多做解读。战争前夕,袁绍军团可谓是兵多将广,《三国志·袁绍传》中有记载:“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这阵仗,可以看出,文有审配、逢纪、田丰、荀谌、许攸等人,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有实力之将,面对只有两万兵马的曹操,想打败仗都难。
我们只讲其中关系到官渡之战胜负的主要人物,田丰、荀攸和沮授。早在官渡之战前,田丰曾建议袁绍去偷袭曹操后方阵营,因此时曹操正亲自率军南下征讨徐州刘备,袁绍却因自己儿子生病为由拒绝此建议,气的田丰以仗击地。后有田丰劝阻袁绍南下击曹,袁绍厌烦其极力劝说,将其囚禁于大牢。
曹袁官渡对峙时,沮授力劝袁绍打持久战,因曹操粮草已时日不多,袁绍不听,继续向前推进,直至官渡。又有袁绍大将淳于琼接应粮草时,沮授建议袁绍多派一员大将蒋奇相呼应,以防曹操偷袭其粮草辎重,袁绍又拒绝了,这次,上天没有给袁绍机会,曹操果然在探知袁绍粮草大营空虚后。亲率精兵一把火烧了袁绍粮草,袁绍军顿时土崩瓦解!落荒而逃!
许攸此人便是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粮草之人,此人曾谏言袁绍进攻许都,以达到“奉天子讨伐曹操,”的目的,袁绍不听,非要与曹操死磕,又逢审配逮捕许攸家人,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火烧乌巢。曹操当时闻听许攸前来投奔,赤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这与袁绍截然相反的用人态度,注定了袁绍终不成气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