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叟怪异至极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信奉“采阴补阳,返老还童”,为此吸食了15名女童的阴气,致使12名女童死去,3名女童残废。皇帝知晓了此事,立刻推翻了官府给老叟判罚的斩首示众,这让百姓称赞皇帝是懂百姓的好皇帝。

这老叟,是当地的一个富人。有钱好办事,这老叟和当地的官员都是哥们。换句话说,老叟在当地是个可翻云覆雨的主。这老叟的晚年的生活过得滋润,唯一令老叟不爽的是,他变老了,家缠万贯的他享受不动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

老叟就开始废寝忘食的翻书,终于找到个所谓的长寿方法。这个方法说,老年男人吸女童阴气,即可长寿。老叟看了这个法子,异常满意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如获至宝,很快就踏上了犯罪作恶之旅!

当天,老叟就上街买了个女童。老叟将女童牵回了府,告知府中人,女童今后就在府中做丫鬟。

可没过七天,女童就莫名的死了。照老叟的说法,女童是死于疾病的,老叟还称,女童买来时就带有疾病,如今是病发身亡。

女童无亲无故,老叟有钱有势,尽管大家对女童的死感到奇怪,有诸多的不解。但终究是没有人,去彻查女孩的真正死亡原因。

其实,女童是被老叟吸阴气给吸死的!女童进了府,无依无靠,老叟为达目的,对女童是关怀备至,赢得了女童的信任。

接着,老叟调好一杯迷魂药,忽悠女童喝了下去,女童随即晕倒。老叟见状,麻利的吸光了女童的阴气。待女童醒来,内伤严重,脸色发白,难以言语,不久便吐血身亡了。

老叟吸完阴气,迅速返老还童,令老叟大喜过望!老叟见吸阴气好处多多,便迷恋上了吸阴气。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老叟的恶行变本加厉起来,他又连着吸了14名女孩的阴气。老叟总共吸了15名女孩的阴气,导致12个女孩死,3个女孩残!老叟之罪行,嚣张至极!

然而,这个世界是善恶有报的!在老叟吸食第16个女孩的阴气时,被官兵逮了个正着。

这不是巧合,第16个女童是官府设下的埋伏。官府埋伏老叟许久,终于进入圈套,被官府逮捕归案!

随后,官府又在老叟府邸搜出多具孩童的残骸,充分证明着,老叟是害死、害残女童的真凶!

当地官府,一来想早点安抚好当地百姓,消除百姓们对老叟的恐惧;二来想发扬尊重老人的美德,不想老叟死的太难看。综合起来,便给老叟判了个来日问斩!

没想到,皇帝对这个判罚特别不满,立即下了道加急的圣旨,通知当地的百姓及官员,老叟该游街三日后,凌迟处死!而且,老叟被活剐的时间不可低于三天,被割刀数不可少于五千刀!

当地百姓听了这道圣旨,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赞扬皇帝是懂民心的圣君。

故事讲完了,我想再补充几段文字。

首先,这个故事,记录在清朝书籍《刑案汇览》及《檐曝杂记》中。老叟全名张良璧。而文中被百姓赞扬的皇帝,是嘉庆皇帝。

其次,这个案件我认为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但真真假假,也很好辨认。不说其他的,诸如“吸阴气可长寿”这一点,绝对是假的,假到离谱,我们当段子听听就好,信以为真是愚蠢的。

然后,嘉庆皇帝为何要凌迟张良璧?其实原因很简单,孩子是一个国家最珍贵且最弱势的群体,所以对伤害孩子的罪犯,一定到处以最高级别的打击力度。

凌迟张良璧,可以起来杀一儆百的效果。当然,这也能体现出,嘉庆重视孩子,懂得如何保护孩子,是个有仁心、有远见的好皇帝!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觉得是善恶有报的道理。

看看作恶多端、人神共愤的张良璧,最后是被碎尸万段,死无葬身之地,遗臭万年了,这不是恶有恶报嘛!

其实,要长寿很简单,做到问心无愧即可。我觉得一个的行为坦坦荡荡的,对得住自己的国家、对的着他人,自然就能平平安安,有个善终,你说是吧。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一个汉语成语

——出自《老子》

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俗语出自汉代枚乘的《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3.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出自《增广贤文》

4.“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出自清代的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拒赠: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这说明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因此,他“不畏人知畏己知”

本人认为两句话很有道理。

一、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之人自视甚高,不能说他老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自满是肯定的。他看不起周围的人,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般也不善于变通。而且把“清名”看的很重。所以也就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不能凝聚众人之力,因而易陷入孤立之境,单打独斗,缺乏外援助力。老百姓都知道“你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所以,他们的人生一般都很失败。三国时的关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多言之人,口若悬河,表现欲强,而往往口上没个把门的。凡事爱议论,凡人,喜欢评价。这样在无意之中,就可能蹦出一句两句别人不喜欢听的话,甚至反感恼怒的话。当然就讨人嫌了,得罪人了。还有,你说的无意,听到人有心,你的话就可能成了惹是生非。再大胆无忌一点,非议妄议,那就离祸事不远了。

古人讲“谨言慎行”,还是很有道理的。应该是我们的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