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德国的沙漠之狐隆美尔是一个传奇人物,二战战犯几乎都是臭名昭著,可是他却得到了敌我双方的推崇。丘吉尔说瓦尔基里行动: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撕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隆美尔参加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瓦尔基里行动,是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深得希特勒重用也战功赫赫。可是这个沙漠之狐却是被希特勒逼着服毒自尽的,理由是他参与了7·20暗杀希特勒事件。其实这件事现在看都是扑朔迷离的,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不会直接参加的。不过对暗杀事件他是知情者,然后他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也不上报,生性狐疑的希特勒当然无法容忍。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一瓦尔基里行动,7·20事件,暗杀希特勒失败。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上台后,一直对内专政,对外征战,不仅引起了反法西斯人的不满,其实德国内部也有人对希特勒有意见了,觉得他把德国拖进了泥潭。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当时德国有党卫军和国防军,党卫军是希特勒亲信,是个人膜拜;国防军是正规军,忠于国家。

隆美尔虽然是希特勒的三大名将之一,但是他属于国防军,也就是说,他的出身还是不算希特勒的自己人吧,这个也导致了狐疑的希特勒之后的不信任。

隆美尔是军人,曾经请求希特勒放弃北非战场,但是他还是听着元首希特勒的话征战了,在北非战场初期也取得了胜利,例如在辉煌的托卜鲁克战役,俘虏了3万多英国士兵和军官。

不过他和其他纳粹不一样,就是他不滥杀,还公开反对希特勒屠杀,所以赢得对手尊敬的同时,也更会让希特勒觉得这个不是自己人,这些都导致了他之后的被清算。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发生了暗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不过很不幸,没有成功,然后希特勒的党卫军就开始清算参与暗杀的人了。

二,希特勒逼迫隆美尔服毒自尽。党卫军大肆抓捕参与暗杀希特勒的人,抓来抓去,隆美尔也上了参与的名单。其实也一直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也算一个悬案,估计也只有希特勒和隆美尔当事人清楚了。

希特勒被刺杀的时候,隆美尔还在医院疗伤。客观地说,他应该是没有参与的,只是暗杀的头目史陶芬伯格曾经是隆美尔的下属,他的日记记载曾经游说过隆美尔参加。

换个角度看,隆美尔要是真的参与刺杀了,就不会公开谴责希特勒屠杀,也不会在事后坐以待毙等着被抓,他没有这么傻吧。

隆美尔对暗杀希特勒的态度应该是:不支持,不反对,不上报。

隆美尔知情不报,希特勒也大怒,因为一旦成功有好处的那就是隆美尔了,没成功也连累不到他,希特勒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下令毒杀他。

1944年10月13日,威廉·布格道夫和恩斯特·迈赛尔奉命来到隆美尔家中,监督他自杀。

希特勒给了隆美尔两条路:一是他自己服毒自尽,给他国葬,善待他家人;二是送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总之都是死路一条,隆美尔是一个军人,爱惜自己名义,他也很爱他的妻子露西,他选择了服毒自尽,保护了自己的妻儿。

希特勒也没有食言,的确给他安排了国葬。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隆美尔并没有直接出参与暗杀,不然希特勒哪会这么大度了,你们说了?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这可不是哪个细节的问题,是多个细节凑成了失败的结局。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第一、冯.施陶芬贝格开始并没有抱着必死的心态,舍不得同归于尽。并且,从执行到组织竟然都靠着他一个人,放了炸弹后还要乘飞机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大本营(狼穴)赶回柏林指挥政变,全靠一个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未免太过于幼稚和理想主义。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冯.施陶芬贝格伯爵夫妇,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的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施陶芬贝格本人,开始也是希特勒忠实的崇拜者(亲身体验到了希特勒复兴国家,重整军队,开疆破土的威力),后来目睹纳粹暴行,体会到希特勒想让德意志民族与其同归于尽的意图,逐渐转成了怀疑、甚至厌恶(可以参考施陶芬贝格的个人日记)。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瓦尔基里行动: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第二、行动仓促,两枚炸弹只装了一枚。执行者施陶芬贝格是个残疾人士,在北非战场上,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只手,另一只手也被炸断两根关键手指。即使意志再顽强,行动不便是必然的,况且紧急安装定时炸弹这种精密活动——要把引信插进炸弹里,然后再用钳子把玻璃管捏碎,让酸液能流到触发引信的金属线上,金属线被酸液腐蚀后,撞针就会弹出来击发雷管;但是,换了其他人又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资质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希特勒。结果,由于时间仓促,加上身有残疾行动不够麻利,原计划使用两枚炸弹只来得及装上一枚。

第三,临时改了会议地点,会议原本在掩体的地下室进行,但是天气太热,就转移到了普通的会议室,会议室的结构是木制棚屋,会议室的窗子都打开着,炸弹的威力被明显削弱。

再有,勃兰特上校嫌公文包太碍事,移动到了桌脚橡木板的一侧,这样希特勒的威胁又少了一分。还有希特勒当时正在看军事地图,他的视力不好,所以身子往前的倾斜度很大,看上去上半身几乎趴在了桌子,保持这样的姿势的话,如果炸弹在桌子底下爆炸,无疑,厚实的橡木桌反倒起了盾牌的作用。结果,会议室敞开的窗门和厚厚的桌子大大减小了炸弹引起的冲击波,希特勒最终只受了轻伤。

第四、这个计划缺乏群众基础,单纯是国防军军官内部的组织策划的谋杀与政变,纳粹却是一个广泛群众基础的专政;同时,也没能笼络住其他德军高级将领,像隆美尔,古德里安都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个计划和组织,但只是隔岸观火,没有提供任何实质帮助。

第五、柏林城内的反希特勒分子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并未及时解除纳粹高层的权力,武装占领柏林。甚至部分成员在得知希特勒没有被炸死后动摇倒戈,让计划中的政变亦告流产。

事实上,即使暗杀没成功,也需要按照希特勒被炸死的计划行事,立即占领广播电台、解除纳粹党卫队的武装,控制柏林,暂时切断柏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立即派遣得力将领下去掌控外地军队——而不是一堆人窝在办公室里议论纷纷、打探风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发动政变,用几个小时等待着是否被炸死的确切消息,然后才采取行动。

第六,一个小人物的关键作用。就是下图的负责柏林防务的奥托·恩斯特·雷默少校。

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塑造了一个帅帅的,立场摇摆不定的警卫营长雷默少校,虽然镜头不多,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的雷默可没有那么中立,恩斯特·雷默少校作为一名国防军将领,但同时也是一名纳粹信仰者,甚至在战后还不遗余力的传播纳粹遗毒。这样的铁杆纳粹,掌控着柏林的兵力调遣。。。。。

这些暗杀成员的理想十分丰满: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让利益最大化,比如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保全德国在1939年以前就据有的主要领土,甚至可以同苏联接着平分波兰,允许德国保留军队,避免外国军队进入德国等。总之,越早与盟军谈判就越能掌握主动权,保留越多的既得利益。这种投降就是有条件的投降,可以保证德国尽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领土完整,而非45年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割地又赔款,还被分区占领。

然而,行动与谋划却相对单薄,结局是残酷的。随后,希特勒对参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这些曾经的政界、军界高官受尽羞辱,比如故意收走他们的裤带,让这些骄傲的贵族军官在受审过程中全程提着裤子,衣衫狼狈。死刑的实施方法也是耸人听闻:用钢琴弦勒住,挂在屠宰场的钩子上慢慢死去,行刑过程还被拍成了电影。隆美尔为此也被逼自杀。

另外,作者本人也有个困扰许久的问题,7月20日前后,正是北半球的高温时节,以本人的亲身体验讲,即便是德国汉堡那种大风凉爽的城市,搁到现在,大夏天中午,穿着笔挺毛料制服,里三层外三层的背心衬衣,加上长筒军靴那也得分分钟中暑。但数个版本的电影和当时照片都表明,德军就是在三伏天穿毛料制服+加长筒靴,难道全球变暖这么明显,70多年前真的如此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