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到420年,刘裕废晋恭帝登基,东晋灭亡,共传11帝104年,这个朝代产生了王导九锡之礼、王敦、桓温、谢安、桓玄、刘裕等,有的祸国殃民有的安邦定国,有的直接取而代之。
王导九锡之礼:晋元帝(司马睿)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宗室中又是疏属,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导的支持。王导追随琅琊王司马睿,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又助他树立君主威信,逐渐得到江南大族的拥护,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
王敦:王导的从兄九锡之礼,晋元帝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王敦坐镇武昌的时候,专权之心日渐暴露。恰好此时晋元帝站稳脚跟后有意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暗中作军事布置。王敦借口清君侧,在武昌起兵反晋。率军攻入建康。晋元帝只得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太宁二年五月,王敦病重。晋明帝司马绍趁此机会下诏讨伐王敦,最终王敦在焦虑不安中病死。
桓温:晋成帝时,外戚庾氏当权。遂用桓温去驱逐庾氏势力,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他做了荆州刺史以后,积极对外发展。三四七年,桓温灭成汉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东晋朝廷疑惧,桓温伐前秦伐前燕失败,损害了他的实力和威望,在王谢两大族抵制下,桓温篡夺的野心未能实现。三七三年,桓温死,东晋朝又算转危为安。
谢安:谢安执朝政,桓温弟桓冲做荆州刺史,与谢安同心保护帝室。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三八三年,淝水之战,晋兵大破苻坚的南侵军。谢安乘前秦国崩溃,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谢安是挽救行将灭亡的东晋的大功臣。
桓玄:权臣桓温之子,三九八年,桓玄联合殷仲堪起兵,反对专擅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次年,桓玄击败殷仲堪,兼并荆州。四零二年,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与司马道子,掌握朝政。四零三年底,桓玄代晋自立,定国号为楚。四零四年二月,刘裕率北府兵征讨桓玄,杀桓玄于江陵,迎司马德宗(晋安帝)回建康复位。
刘裕:刘裕出身于北府兵,勇悍善战,屡立大功。桓玄篡晋,刘裕在京口密谋攻桓玄,后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朝政权。四一零年,灭南燕,收复青州。四一一年,收复广州。四一二年,攻破江陵城。四一三年,收复成都。四一五年,攻克襄阳。东晋境内在刘裕势力下全部统一了。四一六年,水陆并进,攻后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四一七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见时机成熟,四二零年,出身低级的刘裕取代了名存实亡的东晋,建国称帝,国号为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