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三国归晋?人们常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理是很深刻的。翻开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东吴的灭亡,这近百年的时间内,群雄四起,天下大乱,百姓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以曹、刘、孙为代表的三个统治集团,为了争夺地盘,连年发动战争,不顾百姓的疾苦,使百姓遭殃,生灵涂炭,百年的水深火热,人民是怎样度过的,就可想而知了。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时代造就了繁多的英雄,成就了众多的人才,形形色色的人物入场,扮演了神采各异的角色,使三国这个大舞台,人物画面丰富多彩,曹操文武全才,雄才大略,中原枭雄;刘备重情重义,知人善任,蜀汉之主;孙权虑事缜密,善于用人,江东之王。诸葛亮三国归晋、周瑜、郭嘉、司马懿、荀彧、许攸等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智慧超群;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徐晃、典韦、程普等人物驰骋疆场,英勇无畏,屡建奇功。这些人物在汉末、三国的历史的舞台上,各显其能,性格毕现,给汉末和三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所称道。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文化上,留下了丰富多彩典故和俗语,至今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逼走华容道、曹操倒霉遇蒋干、乐不思蜀等,都是经典三国归晋!三曹的诗、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优秀诗文集,都是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带有时代色彩。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的,司马炎建立西晋,使祖国统一,使人民不再受战争之苦,这是历史的大好事。可是司马炎不是个有什么作为的皇帝,得到了天下,并不是想法把国家治理好,而是专注于贪图享乐,因此国家并没有富强起来,百姓还没有脱离苦海。西晋才维持了52年,时间算短的,(还不如东晋时间长,103年)这其间的八王之乱,都是给百姓带来疾苦的。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这个三家分晋和三国归晋是否历史的宿命简要说一说。

先说三国归晋:也就是三国后期吧,魏国所盘踞的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最快,南方的吴、蜀望尘莫及,所以,自然规律,谁财大谁气粗,公元263年魏国先灭蜀,待265年司马炎于魏国称帝后建立西晋,并于280年一举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

这个三家分晋可以这样认为:西晋建立王朝以后,其皇室内部就发生了以“八王之乱”争权夺利的长期混战,带给老百姓的就是深重灾难和流离失所。

因此,公元301年,先是李特在四川绵竹领导的流民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王朝;紧接着,生活在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后,遭受了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也乘西晋统治发生危机时,这些少数民族头领利用民族对立情绪,成功地发动了反晋战争。

这些以匈奴为首的士兵个个枭勇善战,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于公元316年,俘虏了西晋皇帝,西晋就此灭亡。

小结一下,这个三国归晋和三家分晋,其实就是统治王朝争权夺利由盛而衰自然没落的历史规律。

晋乱起三国三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乱世。在乱世之中,产生了无数将星,他们创造了那个强者的大时代,却也导致华夏人口锐减,生产力大幅下降,而这,正是晋朝百年大乱的根源。

三国归晋: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晋朝,可以说是一个耻辱的符号,两晋可以说是我们汉人的炼狱。仅仅两代就发生八王之乱,随后胡子进犯中原五胡乱华。在中国史书中,统一的中原往常都被称为大什么什么王朝。唯独晋,从未有人把它叫做大晋。为什么?

晋朝得国不正,且历代君主均对此耿耿于怀,所以举国上下以“孝”为荣,而不敢言“忠”,无人言忠,又有和人回去践“勇”,在这个仁义混乱的时代,无忠无勇,由岂对得起中原王朝之名?晋朝一方面炮制诸如“王祥卧冰”之类的哄民鬼话,另一方面又把《白马篇》之类名流雅士,文理通达的美文列为忌讳。其结果就是贤达之才流落江湖,乡野之辈充斥朝堂。就好象文化大革命一样,知识分子不装傻活不下去,知识分子中譬如陶渊明之辈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西晋不值一提,绵延不过两代,上到下就两个皇帝,有一个甚至是千夫所指的傻子,东晋南宋南明都偏安一隅,但东晋国力南宋的十分之一都不如,满朝之人又未有南明之列。国内的政治又都是士族门阀世袭,没有出过一个名传万代的名士。在唐朝初年编纂的《晋书》里,对这个短命王朝有言简意赅的评价:“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看看,这是个贪腐受贿可以公然行事见怪不怪,官员选拔讲究利益交换,如同市场里做买卖那般平常的时代,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朝代里,贪腐堕落不奇怪,倘不贪腐、不堕落,反倒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一个朝代,谁会喜欢?

以下几点,使司马建立的威武王朝短命:

一.魏晋人士对政治产生疏离感,不愿出仕。

魏晋士人产生了与政治的疏离感,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魏晋风度"。"竹林七贤"是其中的代表。

二.被世族集团所操作,难出才能之人。

世族集团是中国历代重要的利益集团,他存在于中国历史的个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唐朝关陇贵族集团与汉朝霍氏利益集团。他们中有那么几代名臣,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后起之秀慢慢将他们取代。然而在晋朝,这是不太可能的。由于长期愚民政策,民众没有积极向上的进取性,即便有,无明君任用赏识,也很难上任。比如说谢氏集团,独霸七朝,这样的时代,何处出贵族?

三.三国时代导致中原积贫积弱,三国之才子将人离世。

三国时代年年战乱,中原王朝虽然终成一统,但东汉百年基业在这场大乱世中也最终九九归一。三国时代还有曹魏北扼匈奴,刘汉西逼羌夷,孙吴南守百越。它们凭什么攻守?优秀的武将与治世的能臣。民众的力量需要统领才能得以发挥,所以三国能以极小的人口基数外抗强虏,内发诸敌。而晋,没有这个能力。三国遗留给他的,是一片飘零破碎的山河与一座座荒草蔓生,生灵涂炭的城市。这样?晋凭什么强盛?

四.封王过滥,导致中央政权直属地狭小,中央集权不足。

晋朝的封王过多,也是其难以长久延续的原因。由于各地军阀多,中央实力难以以与之抗衡,集权不足,且司马炎选了一个傻皇帝,西晋何以不亡?

五.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步激化,大权旁落引发各藩觊觎。

六.八王之乱起,混战后经济和军事力量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与农民暴动接连不断,国势一再崩坏。

七.文化认同感不强,没有中原强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