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的一件大事脱脱不花,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因此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大明王朝举国震惊。对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来说,‘’土木之变‘’真是奇耻大辱。
瓦剌本是蒙古部落的一支脱脱不花,随着势力的增强,不断吞并其它部落,瓦剌太师也先是一位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公元1449年6月,也先率军入侵大明边境,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决定御驾亲征,虽然他的决定被很多人反对,但英宗还是亲率20万大军出发了。他在出兵前征得了母亲孙太后的同意,安排自己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郕王朱祁钰监国。9月份,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对于土木堡的惨败脱脱不花,后世不少学者都把责任归咎于太监王振,其实我觉得这个说法存在偏颇,王振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更不是全部责任。要说清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明成祖朱棣。
当年永乐皇帝为了颠覆忽必烈家族,不断地扶持新型势力,正因为永乐帝的规划,以至于后来的仁宗和宣宗都没有打击这些势力,错过了机会。看似边境友好,其实暗流涌动。公元1439年,脱欢去世后,其子也先继位后,也先先后征服了漠南大部分地区,刚开始也先还比较顺从大明,后来就得寸进尺,不断的给大明施压。
大明还是一如既往的把瓦剌当小弟,瓦剌闹一闹,就给点甜头安慰安慰,以为这样他们就消停啦!实际上也先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并不满足于大明的施舍。于是他不断的收买大明的官员,探听消息。明仁宗和明宣宗也没有在意这些,给了瓦剌发展壮大的机会,也为土木之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不到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刚开始有‘’三杨‘’和太皇太后帮他打理朝政,一切还算平稳,太监王振也不敢兴风作浪。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先后离世,明英宗朱祁镇没有了依靠,此时太监王振极力的为他分担朝政,年轻的英宗对王振十分信任。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南方经常出现叛乱,于是大明要调集军队进行平叛。大规模的有三次,正统三年的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的丰州之战、正统九年的以克列苏之战,而这些平叛的主将几乎都是从北部防线调过来的,这无疑削弱了北部的防御力量。因此给了瓦剌也先机会。
土木堡之变应该说是早已注定的惨剧,虽说土木之变的外因是也先南下犯明,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这是一个战略布局的失误,一心以为北方安宁,没想到瓦剌觊觎已久,本以为大明军队威武,没想到如此不堪一击。明英宗御驾亲征,本来就是想作作样子,把瓦剌人吓跑了,抒发一下皇帝的气概,没想到弄巧成拙。
本篇文章较长,希望大家尊重一下作者,内容如下:
永乐帝曾5次亲率大军征讨蒙古,而这5次远征,其中有4次征讨的对象是元朝皇室后裔统领的东蒙古。在这种局面之下,北元的国势持续衰微,元朝直系后裔统领的可汗势力大幅衰退。
毫不意外的,随着忽必烈后裔实力的持续衰落,实力雄厚的蒙古贵族们开始谋求趁机脱离可汗的管辖,割据一方。而此时,除了北元势力,实力最强的一方,莫过于由林木中百姓发展而来的卫拉特蒙古诸部,也就是明朝所称的瓦剌。
与此同时,明朝为了集中力量消灭北元势力,再加上此时卫拉特部远居漠北,与明朝领地并不相连,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因此,明朝对卫拉特蒙古采取了拉拢的政策。在这种良好局面之下,卫拉特蒙古开始迅速发展,实力不断扩张。而他们面临的局面是:黄金家族持续衰微,并被明军不断打击,臣强主弱之势已无法逆转。自然,势力愈发强大的卫特蒙古开始不甘心继续作为黄金家族的附庸,他们试图挑战黄金家族的地位,称雄整个蒙古高原。
面对昔日附庸者的挑战,东蒙古毫无选择余地,只能应战,北元统领的东蒙古与与卫拉特诸部为主的西蒙古之间的战争爆发。此时,对于明朝而言,为了区分这两支势力,他们将元朝后裔组成的蒙古势力,称之为鞑靼,而以卫拉特为主的蒙古势力,则被称之为瓦剌。公元1388年,即大明洪武21年,明军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于漠北捕鱼儿海大败脱古思帖木儿可汗。元朝后裔率领的可汗大军全军覆没,脱古思帖木儿汗仅以身免。在弱肉强食的蒙古高原,实力才衡量一切的标准,虽然脱古思帖木儿仍有可汗之位,仍是尊贵无比的黄金家族后裔,但这依然不能被他带来多少安全感。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同属黄金家族后裔的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联合了卫拉特部,杀死了脱古思帖木儿,并夺走了可汗大印,随即,也速迭尔称汗。时隔100年之后,曾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大汗之位却遭遇惨败的阿里不哥,终于被他的后裔也速迭尔扳回了一局。
而卫拉特部选择帮助阿里不哥后裔也并不奇怪,因为早在忽必烈时代,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曾与阿里不哥关系密切且有姻亲往来的卫拉特部,就选择站在了阿里不哥一边。也因此,在阿里不哥的叛乱失利之后,卫拉特部遭遇了忽必烈的打压。不过,阿里不哥的后裔毕竟已经失利了100年,也速迭尔的大汗之位并不稳固,众多实力派蒙古部落也并不顺服。也速迭尔称汗没当多久就去因病去世,死后,他将汗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恩克。
然而,此时早就对于阿里不哥布后裔不满的东蒙古贵族们,毫不犹豫的推翻了恩克的统治,再次将汗位传给了忽必烈一系。东蒙古的贵族们拥立的是脱古思帖木儿的儿子额勒伯克。
然而,额勒伯克却没有丝毫祖先们的英明神武,相反,他不但不理朝政,而且残忍好色。他杀死胞弟,夺取弟媳,后又冤杀了卫拉特部出身的浩海太尉。
而当他得知浩海太尉被冤杀之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又丝毫不考虑卫拉特部的现状,变得矫枉过正:他不但将女儿嫁给了浩海之子马哈木,而且还授予了马哈木丞相之职,并令他统领卫拉特诸部。然而,额勒伯克压根没有想过,此时四卫拉特是有统领的,而且,这个统领在卫拉特部还有极高的威望,他就是在《明史》中称为“强臣”的猛可铁木耳。一直掌握卫拉特部大权的猛可帖木儿,面对空降而来马哈木自然勃然大怒,因为,无寸功的马哈木原本是他部下,却因为额勒伯克的一纸命令,突然变成顶头上司。
因此,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感觉受到侮辱、权力受到威胁的猛可铁木耳起兵造反,并杀掉了额勒伯克可汗,再次拥立了阿里不哥的后裔为汗。当然,卫拉特部如此行径自然引起了东蒙古贵族们的不满。他们再次在忽必烈后裔中选取了一名继承人为可汗,与瓦剌之间进行了频繁且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东西蒙古两大势力的频繁战争之中,黄金家族后裔频频被立被杀,黄金家族不但实力大衰,同时,黄金家族在蒙古诸部中威信也开始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大明建文4年,即公元1402年,曾起兵杀掉额勒伯克的卫拉特部首领猛可铁木耳去世。他死后,卫拉特部开始由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三人统辖。其中,马哈木由于曾被额勒伯克封为丞相之职,再加上本身能力出众,因此,马哈木成为卫拉特部的头号首领。
成为卫拉特部的首领之后,马哈木带领卫拉特部与东蒙古连年征战。此时,实际统治东蒙古的是枢密知院阿鲁台。狂妄的阿鲁台自恃实力雄厚,不但与卫拉特部连年征战,同时,也与明朝处于战争状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卫拉特部因此成为明朝扶持的对象,马哈木甚至曾被明朝封为顺宁王。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率领50万大军北征阿鲁台,明朝大军大败东蒙古大军。阿鲁台拥立的本雅失里西汗逃到了卫拉特部,阿鲁台本人则远遁兴安岭。本雅失里西逃到卫拉特的势力范围之后,被马哈木杀死,同时,马哈木带领卫拉特部趁机占据了和林地区,并再次拥立阿里不哥的后裔为可汗。
与此同时,实力大增,坐收渔翁之利的卫拉特部向明朝提出了四项要求:第一,杀掉阿鲁台;第二,将居住于中国的脱脱不花遣返;第三,要求明朝赏赐卫拉特;第四,要求明朝给予卫拉特部大量军械。很显然,马哈木的目的很明确:他的四项要求,除了要求大量的物资壮大自己之外,要求遣返脱脱不花,主要目的为拥立脱脱不花为傀儡大汗,从而获得黄金家族名正言顺的地位,进而统治全部蒙古诸部。
因为,随着阿鲁台被明朝击败,东盟股东部实力大损,卫拉特部已经具有了统治整个蒙古高原的机会。而很显然,阿里不哥的后裔并没有足够的威信和地位作为整个蒙古的大汗,要想统一整个蒙古地区,就必须拥立忽必烈的后裔为正统旗帜。
然而此时,永乐帝也清晰地看到了卫拉特部的野心,因此,他并没有同意卫拉特部的四项要求,野心膨胀马哈木因此扣留了明朝使者作为要挟。进一步清楚的看到卫拉特部的野心之后,明朝转头扶持被击败的阿鲁台。与此同时,永乐帝于永乐11年再次率领大军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目标,则是卫拉特部。
明朝远征大军在图拉河上游的呼兰呼失温(今乌兰巴托东部地区)大败卫拉特大军,卫拉特部统一整个蒙古地区的野心遭到了极大的挫折,没过几年,马哈木去世,他所统领的亲信部落因此溃散。
马哈木死后没过多久,曾被阿鲁台擒获的马哈姆之子脱欢被释放,又过了几年,精明能干还要胜过其父的脱欢,成功的继承了父亲马哈木的爵位和势力。年轻的脱欢比他的父亲的野心更大,他决定做整个蒙古的王。
因此,对内,脱欢发动了旨在统一卫拉特各部的战争,并先后击败和吞并了太平、把秃孛罗等人统领的卫拉特部落,将整个卫拉特紧紧的攥在手中。与此同时,对外,则不断与阿鲁台作战。
在明朝击败卫拉特部后,又三次征讨阿鲁台,阿鲁台的实力大损,趁此天赐良机,卫拉特部在脱欢的率领下,大举进攻阿鲁台,不但彻底击败了阿鲁台势力,也将阿鲁台的人口和驼马牛羊全部虏获,卫拉特部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击败阿鲁台的同时,脱脱不花也从明朝回到了卫拉特部。脱脱不花是额勒伯克汗的侄子阿塞台吉的儿子。也就是说,脱脱不花是拥有蒙古正统继承权的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之于脱欢,就相当于汉献帝之于曹操。
公元1433年,脱欢拥立脱脱不花为蒙古可汗,同时,卫拉特以黄金家族的名义继续征讨阿鲁台及其他反对势力。第2年,脱欢率众彻底击败阿鲁台势力,并在4年,卫拉特大军击败并杀死了阿鲁台所扶持的阿岱汗及其丞相。
至此,脱欢统领的卫拉特部彻底击败了东蒙古所有大的反对势力,控制了几乎所有东西蒙古部落。也至此,脱欢成为整个蒙古高原的统治者,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高原第一次完成统一。
返回首页查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