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公叔痤。

公叔痤:公叔痤明知卫鞅才能,却为何临死才推荐?

这个问题,我分别从公叔痤、魏惠王、卫鞅三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公叔痤。

公叔痤:公叔痤明知卫鞅才能,却为何临死才推荐?

公叔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叔痤有识人的才能和不太宽广的心胸公叔痤。

公叔痤:公叔痤明知卫鞅才能,却为何临死才推荐?

曾逼走吴起

公叔痤:公叔痤明知卫鞅才能,却为何临死才推荐?

吴起本是卫人,为了建功立业曾经周游列国,以求出头。在鲁国曾经展露过人的军事才华,后来被鲁国国君疏远,吴起投奔到魏国雄心壮志的魏文王麾下。魏文王图谋霸业,果断启用吴起任为大将负责攻略西方的秦地。当时魏国经过李悝(kui)的变法国力逐渐强盛,更兼吴起确实军事才能出众,顺利攻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秦国土地,魏国设立西河郡。魏文王顺便任命吴起为西河郡郡守,治理该地区,同时防御秦国的反击。吴起果然不负众望,抵御住秦军的反攻,而且将当地治理的很出色。抽空改革了军制,由战时招募,改为培养职业军人。并实行按标准选拔,分军种训练的先进理念。

荀子说的: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魏之武卒正是吴起首创,而秦尚未经过变法,锐士还没有出现。所以,魏武卒成为战斗力最强的存在。可以看出来,吴起既有领军才能又有治理才能还有改革军制的规划只能,远非常人可比。到了魏武侯时期依然战功赫赫,刚刚阴晋之战大败秦军,又向秦国腹地反击。

这个时候,公叔座刚刚登上相国宝座,又做了驸马,春风得意。但是公叔座看见吴起,老怕被抢了位置。就像把吴起逼走。

公叔座听从谋士的建议,耍了个阴谋,离间了魏武侯与吴起的关系。这下可好,吴起怕威武王干掉他,就跑到楚国去了。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强国,很快重新崛起。魏武侯还感激公叔座呢,看,相国果然没看错,吴起就是不忠于大魏。

公叔座在这件事上算不算小人一个呢。很明显的。然而,公叔座稳坐相位二十多年,直到死,相位也在他手里。深处战国之时,魏国又是舞台上的重要国家,他没有能力是占不住的如此重要的位置的。

魏惠王已经没有大志魏国经过文侯变法图强,一度争霸战国诸雄,又经武侯的军事攻略,风光无两。但是武侯政治才能有限,等武侯一死,盟国韩、赵竟然插手魏国国君的继承。魏惠王最终胜出,三晋的联盟也解散了。虽然惠王时期依然是鼎盛,但是他跟他老子一样,更重视军事优势而放弃了深化制度改革,国力已失去了强劲的上升之势。魏惠王因为储位的关系,将联合三晋攻略共同攻略天下的策略改为三晋内斗。而且,魏惠王依然相从军事上解决问题,不想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比如后来启用庞涓。

魏惠王没有雄心壮志,自然对相国的才能要求就没那么高了,公叔座作为三朝元老,能力已经足够执掌相位。当老大的不去求贤才,那自然别人也不好推荐不是。

卫鞅来魏的目的卫鞅跟吴起一样,也是卫国人,作为国际友人在魏国生活。书上说,卫鞅年轻的时候就收到李悝、吴起的影响喜好刑名之学。而吴起的变法也是学的李悝。当时的魏国也是变法相对来说比较彻底的,所以魏国强盛,秦、楚、齐都不得不低头。卫鞅到魏国来,就是要看看这个法到底是怎么运转的。看看《法经》到底是如何落到实处的。他依靠自己的才华得到公叔座的赏识,做了公叔痤的助理,这个位置对卫鞅来说实在是蛮不错的。

卫鞅看到的魏国前面说了,魏、赵、韩反目成仇,秦、楚、齐趁机分化三晋,坐收渔利。后来竟然为了躲避秦国的威胁迁都,从安邑(山西境内)向东迁到大梁(河南)。魏国实在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啊。卫鞅很清楚,如果君王不支持,政治上是难有作为。魏国因为变革而强,却已经忘记了强盛的原因,过于看重军事,政治改革成了夹生饭,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他并没有要求公叔座推荐他。

卫鞅的才能很大一部分是与公叔座重叠的,而能力又强过公叔痤。所以,公叔痤对卫鞅很好而不给他发挥的空间。其实,当时的商鞅确实不用太着急,公叔座死的时候,商鞅也就35岁而已。公叔座当时已经很老了,干不动的时候再推荐倒也不成问题。问题是他甚至不给商鞅露脸的机会,以至于魏惠王根本就不相信商鞅又什么才华。魏惠王还以为这个执掌相位25年的老人又通过推荐相国保留其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