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太后并立并不多见仁宪皇太后,据我所知,唐朝中后期和清朝早期曾出现过三宫太后同朝并立,公元826年,荒唐的唐敬宗被宦官谋杀,一个十八岁的好少年就此结束政治生涯。后宦官势力内斗,郭太后发挥作用,选定唐敬宗之弟李昂为皇帝继承者,是为唐文宗。

敬宗立,号太皇太后仁宪皇太后。宝历仓卒,后召江王嗣皇帝位,是为文宗。

唐文宗在位时仁宪皇太后,因为郭氏是其祖母,是太皇太后,其生母是萧氏为太后,还有就是他兄弟敬宗的母亲王氏太后。一时间,唐朝后宫有三位太后。这三位太后因为与唐文宗关系亲近,唐文宗本身也注重三宫太后,故她们三位生活还是不错的。

文宗性谨孝,事后有礼,凡羞果鲜珍及四方奇奉,必先献宗庙、三宫,而后御之。

好景不长,文宗的命运跟他哥哥敬宗相似,只源于宦官。宦官势力在大唐中后期,成为影响堂中央的绝对巨无霸力量。在文宗朝时,文宗一心想清除宦官势力,于是联合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可惜功亏一篑,大批朝臣遭到屠杀,文宗被宦官软禁,"甘露之变"由此而来。

甘露之变后,朝政被宦官控制,文宗毫无作为,不久病倒。趁文宗病倒,宦官又一次假传圣旨,改变继承人,立李炎为帝,是为唐武宗。

唐武宗上台后,对于三宫太后继续尽心孝养。在唐武宗时,太皇太后郭氏已经六十多岁了,基本属于退居二线状态,加上宦官势力庞大和唐武宗的执政能力不错,郭氏出镜次数就少多了,基本多数与其他后宫二位太后颐养天年了。但后来由于宦官势力渐渐蚕食大唐根基,宦官们就试图通过左右皇位来掌握权力,因此他们挑中了唐宪宗李纯的另一个儿子李忱,扶持他即位。李忱不是郭氏生的,他的母亲是原本伺候郭氏的宫女郑氏,而李忱靠着装疯卖傻骗过了宦官,也骗过了前面三个皇帝侄子。

  结果李忱刚即位,就把宦官势力进行了大清扫,郭氏是他的母辈,名分又从太皇太后变成了太后,和李忱的生母郑太后并立。但郭氏很难接受自己和昔日宫女平起平坐的事实,而且李忱和她的关系也一般,没过多久,她就郁郁而终了,享年69岁。

清朝时期也出现过三宫太后并立,顺治皇帝驾崩,顺治皇帝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而此时,宫中一共有三位太后,因而也出现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三宫太后”并存的局面。这三位太后分别是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嫡母孝惠章皇后(仁宪皇太后)、生母孝康章皇后(慈和皇太后),

  然而“三宫太后”的局面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此时的后宫中也只剩下了孝庄太后和孝惠章皇后两位这对既是婆媳关系、又是祖孙关系的两位皇太后。

顺治皇帝一生有四个皇后:废后孟古青、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其中孝惠章皇后和孝康章皇后活到了康熙继位(废后下落不明,不表)。

仁宪皇太后:三位太后为何会同朝并立?

孝惠章皇后,本名阿拉坦琪琪格,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与废后孟古青为表姐妹关系,两人又都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这对姐妹作为孝庄太后用力收服顺治帝的工具,很让年少轻狂的顺治皇帝反感,孟古青被废就是一次皇帝和太后的矛盾冲突。

仁宪皇太后:三位太后为何会同朝并立?

仁宪皇太后:三位太后为何会同朝并立?

孟古青被打入冷宫后,阿拉坦琪琪格奔着顺治的第二任皇后的位置入宫,不过这时的顺治正和董鄂妃的温存,完全不理会这个表妹。她在顺治十一年入宫,皇帝一直宠幸董鄂妃到顺治十七年,等到董鄂妃死了,阿拉坦琪琪格的曙光即将到来之际,顺治却跟着董鄂妃走了,活生生地当了八年活寡妇,连个后代都没有。

所幸的是,康熙继位后对这位“母亲”的待遇很好,康熙说他自己“未得一日之承欢”,在两岁时就因为患了天花而离开父母别居,由于生母不受宠,康熙本人也没得到过顺治皇帝的青睐,只是后面顺治内定的继承人荣亲王夭折,康熙才得以继承帝位。而生母佟佳氏,在康熙继位后第二年就死了,年仅二十三岁,康熙连给生母一丝孝敬都来不及,这让康熙十分痛苦。

所以康熙将自己的孝心转向了当年患病时照顾自己的保姆、奶奶孝庄太后以及嫡母孝惠章皇后(阿拉坦琪琪格),而阿拉坦琪琪格又因为地位、身份以及和佟佳氏一样不受宠的方面,更容易得到康熙的共鸣,阿拉坦琪琪格对于康熙来说:不是生母,更胜生母,康熙把对佟佳氏的孝爱全部注入到阿拉坦琪琪格的身上。

康熙继位改元,尊阿拉坦琪琪格为仁宪皇太后,居住于慈仁宫,与慈和皇太后佟佳氏两宫并尊,由于佟佳氏身体不好又早逝,康熙就经常带着仁宪皇太后到处旅游,解忧舒闷,康熙二十八年特意修筑了宁寿新宫给仁宪皇太后居住。未免自己不能时时尽孝,康熙还把自己的儿子胤祺交与抚养。

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上奉太皇太后谒孝陵,幸盛京,谒福陵、昭陵,出古北口避暑,幸五台山,皆奉太后侍行。康熙是个爱好狩猎的人,曾经一天之内射中数十只野兔,而每次一有收获,第一时间就是把最好的猎物和果蔬运到慈仁宫给太后享用,每逢过年过节,康熙都要亲自到太后居所给其请安,未尝断过。

康熙二十九年,这年仁宪太后刚搬入宁寿宫不久,刚好又是五十大寿,可康熙不巧得了重病,连听政都停止了,可康熙本人还是带着诸王贝勒、王公大臣去给太后请安,按规矩还要大摆宴席,可太后懿旨不用,不让皇帝太过操劳。

甚至在康熙六十四岁那一年,已经是个花甲老人、脚肿头晕的康熙一听说太后生病,拖着病体就去宁寿宫看望,谁劝都没用,直接就在宫门外架了个棚子居住,时时留意太后病情,十分感人。

是岁,上春秋六十有四,方有疾,头眩足肿,闻太后疾甚,以帕缠足,乘輭舆诣视,跪床下,捧太后手曰:“母后,臣在此!”太后张目,畏明,障以手,视上,执上手,已不能语。上力疾,於苍震门内支幄以居。康熙三十九年,太后六十大寿,康熙特制《御制万寿无疆赋》屏风,数米万粒做“万国玉粒米”,七十大寿依旧如故,十分用心:

三十九年十月,太后六十万寿,上制万寿无疆赋,并奉佛像,珊瑚,自鸣钟,洋镜,东珠,珊瑚、金珀、御风石,念珠,皮裘,羽缎,哆罗呢,沈、檀、芸、降诸香,犀玉、玛瑙、赩、漆诸器,宋、元、明名画,金银、币帛;又令膳房数米万粒,号“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以献。四十九年,太后七十万寿,亦如之。

康熙四十九年,太后七十大寿,除了按照六十大寿那一年的礼物之外,康熙破天荒地给太后跳了一支“蟒式舞”,这是庆祝宴会的最高礼仪舞蹈,本来是由诸王大臣跳的,可太后七十岁高寿使得康熙十分高兴,亲自为太后跳舞祝贺献福:

蟒式舞者,乃满州筵宴大礼,至隆重欢庆之盛典。向来皆由王公大臣行之,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仁宪皇太后到康熙五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上谥号“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此外雍正、乾隆两朝不断叠加,最终定制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除去前面不受宠的二十一年,太后享福五十六年,足以慰藉前半生的不幸。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