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存在与否其实存疑的,毕竟这个东西是太祖死后赵光义篡位六年后由已经失宠的赵普拿出来的,为什么光义篡位的时候没有拿出来以证明光义的合法性,反而是六年后才出现呢金匮之盟?事实上如果回到五代十国那个政变频繁,皇帝频频被杀,五十年五个王朝的时代,赵匡胤为保证王朝安全而选择成年的弟弟光义为临时的紧急情况下的继承人其实完全是正确的,但是绝不会以母亲遗命的形式存在,因为这样就会彻底剥夺自己儿子继承帝位的可能性!事实上太祖授予光义开封兆尹,中书令且位列宰相之上的职务就是让他获得了储君的地位,但是这是要前提条件的——王朝根基不稳,皇帝需要频繁外出争战,需要成年强力储君保护自己的后方!可是当这样的前提条件消失,外部威胁基本消除,王朝内部逐渐稳定,皇帝亲儿子逐渐成年,那么原来储君不但没有了价值反而成了威胁与麻烦,所以太祖在扫荡南唐以后就谋划迁都洛阳,而根本目的就是借机斩断光义与他经营多年的开封的地方亲信党羽的关系,进而为更换储君做好权力准备
金匮之盟的故事过于复杂,而且记录并不完全,完全是赵匡胤身上的三大迷案之一(另两个是陈桥兵变、烛影斧声),而且比另两个迷案更加扑朔迷离金匮之盟。我这姑且做另一推理。
1金匮之盟、杜太后的心思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生于五代十国。她这个年纪的人,见过了中原地区太多的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及眼花缭乱的帝王轮换,厌恶了战争与争斗。
深受五代影响,她知道儿子的帝位来得太过容易,却坐得并不安稳。当时赵匡胤才刚刚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叛乱,禁军功臣、地方强藩的关系远未理顺。所以儿子做了皇帝,看似风光无限,可一旦有祸,就难以挽回,可别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一样。
她极不放心儿孙们今后的日子。凡事均起于内部,要想赵家有福,得以统治长久,断绝外人的野心,那么首先就要预防萧墙之内的争斗。
所以,961年六月,已经病重的她将赵匡胤和赵普叫来。
为什么会叫赵普?
首先,赵普相当于赵匡胤的同姓兄弟和心腹,其次,赵匡胤父亲逝前重病就是赵普细心服侍的。赵普相当于亲人,现在叫他过来是做个见证。
杜太后说,赵匡胤你能做皇帝,那是因为柴荣传位给幼儿,如果后周有年富力强的皇帝,怎么会轮到你做皇帝呢?我这辈子生了五个儿子,大的和最小的都死了,剩下你们兄弟三个,现在,你35,光义23了,光美也快14岁了。长大了,我都放心了。如果想不让外人得利,就定下规矩,你之后传位给两个弟弟。这就是社稷之福!
杜太后知道赵匡胤孝顺,更是个兄友弟恭的好大哥。果然,赵匡胤没有拒绝,哭着答应了。杜太后还叫赵普在纸上记下来,末尾署名“臣普记”。
杜太后再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她想,定下了规矩,外人就应该断了念想。兄弟们、子孙们也是一样,就不要你争我抢的,这天下是人人沾光、个个有份,大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要和平友爱。
杜太后并不糊涂,也不偏爱谁,只是本着一个普通老太太的美好心愿,在临走前希望大家和谐相处。好比普通人家的老人走之前,先把分家的事情定好了,你让我、我让你,大家再无嫌隙,满是天伦之乐。
她没去想十年之后,儿子的江山会越做越稳,一个太平盛世就在眼前。那时,乱世已平,孙子也大了,这种临终遗言该怎么处理,该怎么办?
她没去想,这也不是她所需要解决的了。作为祖辈,她只管眼前几年,保证赵家江山不被外人觊觎就行了。之后怎么发展,怎么再分家,那是赵匡胤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她不会料到,国家大事不同于普通小事,美好的愿望终究太过理想。她的遗言逐步影响了听命者及相关人员未来的命运。
2、赵普的想法赵普听到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不禁感到肃清五代乱世仍然任重道远。统一天下易,改变民心难。
作为读书人,他深刻知道“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可五代十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将什么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全部扫荡一空。重建这一切,太难了,但又势在必行。如果没有道德伦理、制度规范的重建,那我们辛苦建立的宋朝与其他五代又有何区别?怎么去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当杜太后要赵普出去宣光义、光美、德昭进来,告知他们时,赵普连忙阻止,说,你放心,这事我们记下了,贸然向他们宣布,还怕他们有其它想法,不利于稳定;不如我把这盟约封入金匮之中,交由皇上找个口紧的人藏起来,等有需要的时候再公布。
杜太后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
实际上,赵普的想法是,此事不能当真,更不能流传出去。
3、赵光义与赵普相斗赵匡胤对自己是极度自信的,两个弟弟从小规规矩矩,认真读书,读书人是不会起什么乱子的。所以,多壮大他们的势力对自己是有利的。在赵匡胤心里,最值得信任的总是亲人和心腹。至于太后所说以后传位的事情,自己现在春秋鼎盛,多少大事要去考虑。此事以后再提!
但其他人不这么想。
赵光义不断壮大自己势力,赵普不断警告他,并不惜与他撕破脸皮。
这种宣战表面上看是两人在皇帝面前争宠,谁也不会疑心有它。但赵普知道,自己的宣战是不断给赵匡胤敲边鼓,提醒他注意,不能执行杜太后的遗言,避免赵光义尾大不掉。
赵光义自然不肯相让。他是知道自己母亲想法的。再说,自己身为皇帝弟弟,如果被这个外人击倒,那就成笑话了,那不就成全赵普了?从维护皇权威严和自己今后考虑,只有应战。
赵普、赵光义两人就这样明争暗斗着。
赵普一心以维持帝国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力争实现权力传承的制度化。但赵匡胤显然没与他的思想同步。
赵匡胤此时不想违背母亲诺言,更不想政权不稳,所以他迫切需要壮大弟弟势力以杜绝外来的想法。
另一方面,赵普、赵光义相互制衡,自己则坐山观虎斗,随心所欲地操控大局。
赵普没考虑这些,相反他拒绝赵匡胤的结亲、与枢密使联姻,这触动了赵匡胤的逆鳞,两人关系出现了转折点。
随后,赵普以贪污、受贿等一大堆违法乱纪之事被外调出京。
他认为,罢相即意味着赵光义的胜利,意味着赵匡胤心属赵光义。为帝国的稳定计,为自己身家性命计,必须有所妥协,不能闹分裂。
因此,赵普上书赵匡胤,说,外人都以为我轻议、打击赵光义,实际上他忠孝两全,怎么能被离间呢?我这么做纯粹是因为杜太后的遗命,知臣者君,只有陛下你能明白我的心意。
他有两层意思。既为自辩,表明自己忠心可鉴,对赵匡胤全是一片真情,只是为帝位平稳传承考虑,力证自身清白;又表明态度,说自己对赵光义并无个人恶意,现在陛下你既然心意已决,我也没什么意见,以求政权稳定。
但赵匡胤仍不能相信他全出于公心,于是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4、赵匡胤死于非命随后赵匡胤发现了不对劲。没想到,看似文弱的书生弟弟,竟然能够在赵普多年的打压下,取得如此权势。而且,朝廷内外有关杜太后的遗言传得五花八门。赵普肯定不会去乱说,那就只有自己的弟弟们去传播了。
难道他们真的想兄终弟及?虽说这种事在五代十国较为普遍,但是现在已是国泰民安。
况且自己现在身强体壮,权力不容置喙。再加上儿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存在主少国疑、外人觊觎的情形,杜太后的遗言当然不能当真。
而当他想好思路准备逐步落实(如升迁儿子、准备迁都等)时,就出现了云遮雾罩的千古之谜——“烛影斧声”。
赵光义在灵柩前宣誓即位,是为在位21年的宋太宗。
5、高粱河大败赵光义终于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帝位。看着朝内外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切,他有种油然而生的意气风发。
以前,他在赵普的牵制、赵匡胤的威慑下,都不大懂得收敛。现在,所有的限制都不再存在了。自己是九五之尊,心中那种汪洋恣肆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他急于在朝廷内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他迫不及待修正政策,如崇文抑武、封赏旧臣、统一南方、消灭北汉,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
然而,他冒险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举动归于失败,高粱河一战他的个人威望与事业迅速下滑。
但高粱河一战,宋军这边,牺牲的是赵光义的声誉,最终要的却是赵德昭的性命。赵匡胤的这个儿子,传说是为将士们索要封赏未果,然后惶恐地回到王宫中,跑到茶酒间,关上门,取出水果刀,自刎身亡。时年28岁。
赵光义意气风发、图谋幽云地区的雄心壮志,就这样在两国的相互交战中不断消散。
边境不稳,必有内忧。他深知权力斗争的阴险狡诈,所以整天忧心忡忡,担心内患。他坦言:“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981年,趁着契丹内乱,边境暂无大的战争,他没有整肃军纪、加强训练。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政。
赵德昭的被拥立,给他带来了警示;赵德昭的死,更给他带来了启示。既然一时难以建立功业,那就更加需要在身份上加以正名。
6、身份正名981年三月,即赵德昭自杀一年半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德芳卒,时年23岁。
至此,赵匡胤的儿子全部死掉了,赵光义再无赵匡胤一脉抢夺帝位的担忧。
但是,更大的担忧随之而来。
朝内外大多知道“兄终弟及”的传言,这也是自己能够登基的关键和群众基础,可有什么依据能够证明这点?如果不能证明,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又都无疾而终,这将造成多大的思想混乱?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是“兄终弟及”,那之后难道是要传位赵光美?赵光美会不会也学自己,来个“烛影斧声”?
这种担忧随着赵德芳的死、赵光义的箭伤发作,再次扑面而来。
此时,赵普出山了。赵普也是被逼无奈。
赵普深知赵光义急于解决的难题。虽然他内心很不情愿携手赵光义,很不愿意对付赵光美,但是,于公、于私,他都需要摒弃个人意愿,主动适应帝国现状,然后改变这种状况。
于公而言,赵匡胤的儿子都死了,必须承认赵光义的帝位,为他正名。赵普个人也希望保持自己亲手打造的帝国的稳定,维持该有的嫡子继承制度,真正终结兄终弟及的异常现象。
于私而言,失去权力太久的赵普,迫切需要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处境,他要让政敌卢多逊付出代价。
赵光义开出的条件是,让赵普重返中枢,除掉卢多逊;要求是,为赵光义正名,解决赵光美。
赵普开出的条件是,交出杜太后遗言及自己罢相时的上表,配合赵光义;要求是,按自己的节奏办事。
赵光义返回宫中,按照赵普的指点,终于找到了杜太后遗言及赵普的上表。两件关键的东西,终于浮出水面了。
赵光义感叹,人谁无过,我现在就已经知道,过去那么多年自己都错了,错得很严重!
这是对赵普以往的肯定。赵普以往反对的只是另一种继承制度,而不是反对赵光义个人;现在,赵光义需要赵普坚持这种做法。
但随后,赵光义发现了太后遗言的致命诱惑和危害。它既是自己继位的法定依据,亦是今后传承的难题。
如何解决?赵光义的想法,可能是能够改掉遗言最好,让杜太后讲明白,赵匡胤传我就够了,别再往赵光美传下去!
赵普直言,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言外之意,遗言本就有错,但我不改遗言,只有这遗言能够证明以往我没做错;现在,我仍然坚持遗言有错、我没错!但,我会替你解决问题!
对赵光义而言,这不是最优选择,但是次优选择。有赵普为自己正名,遗言公布与否,就无所谓了;有他接下来替自己干脏活累活,足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就这样,秦王赵光美谋反之事出现了。赵光美不断被贬,984年正月,抑郁而终,死于房州,时年37岁。
赵光义听说后,痛哭流涕地跟宰相们说,赵光美从小刚愎自用,长大后更加凶恶,我只是念及兄弟之情而予以照顾,让他在房州反省,本来我已经想赦免他、准备重用他,没想到他这就离我而去,我痛伤奈何!
如此伤心悲泣,感动左右。哭完后,事办完了,戏也该收场了。赵光义从容地对宰相们阐述了自己深藏心底的秘密:实际上,赵光美的亲妈是我的乳母耿氏,他只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耿氏嫁了赵氏,生下赵廷俊,因这层关系,所以我重用赵廷俊为军器库副使,没想到,他俩密谋造反,如果真的追究起来,赵光美罪不容诛!我比较宽容,只是让他去西京留守。而他却不思悔过,胆敢埋怨!我没办法,只好将他迁往房州,对赵廷俊我也没有重罚,只是贬官而已,我丝毫没有对不起他们,算是仁至义尽了!
7、赵普使命完成赵普,这位开国重臣,为了完成历史使命,凭借一人力挽狂澜,终于证明了兄终弟及的危害,保证了赵光义政权的稳定,同时为帝国权力的继承明确了制度。
这中间,当然也有违背自己良心的时候。但是,许多事情也许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为赵光义正名,不是他的本意;除掉赵光美,或许亦非他内心意愿。但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为了大局,他只能以天下为己任,肩扛使命感,义无反顾地独自前行。
事后,他却只能暗自内疚,独立承担骂名。是的,把除掉赵光美、除掉卢多逊的责任都推向他吧,都归结于个人私怨吧。
这就是成事的代价!一个人要想做成点事,必须付出代价。如果这代价的另一头是帝国稳定,即使牺牲自己也无妨。
不管是赵光义儿子赵德崇公开责骂,还是群臣内心鄙视,赵普都绝不回应。
他内心无愧!无愧于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宋王朝,无愧于业已逝去的赵匡胤。
他云淡风轻!冷眼旁观外人的恶评。因为,这些恶评无关于他内心的坚守。
他三缄其口!对金匮盟约亦不回应。因为,这种盟约从诞生起就并不合理合法。
人不怕被骂,怕的是被误解,怕的是无法解释。
这一切,都让它们随风飘散,消失在历史迷雾中吧!赵普一力忍受,概不回应。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
推理合不合理,总之是自圆其说,将史料符合逻辑地有机地串了起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