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张居正夺情、改革家,

张居正夺情: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人亡政息?

张居正夺情: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人亡政息?

张居正5岁识字张居正夺情,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

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张居正夺情、太师的文官。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等。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政治上,张居正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针对朝廷中大量的冗官,他向明神宗奏明处理办法,即就是精简朝廷官员,并且按时考核朝廷各级官员的行政水平和行政业绩。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大致的内容就是,百姓在上交税收之时,废除以人力代替税收,统一摊丁入亩。这样一来,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土地和百姓的矛盾。在农业方面,张居正派遣水利专家,加大建设黄河以及淮河流域,在当时,黄河、淮河对泥沙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在军事上,张居正派遣戚继光和李成梁镇守边境。戚继光负责东南部的沿海安全,李成梁负责东北部的边境安全。有了戚家军和李家军,保障了明朝在国防上的安全。文化上,大力推行程朱理学而大力打击“心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步者的思想,张居正还下令拆毁各地的书院,实行一家之言。张居正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探索,他打压了进步者解放思想的天性,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在《杂著》《陈六事书》等著作中阐述的“极则必变,变则反始”的社会治乱观、“天之立君以为民”的民本思想、“事理无常,当随时处中”的行政理念丰富和发展中国政治思想史,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生前“万人称颂”,死后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戳尸。历代史家把张居正人亡政息、名毁家衰的原因归于“得罪了皇帝,得罪了贵族和大官僚”,而没有揭示出改革夭折的体制性根源,明王朝一如所有封建王朝,“朕即法律”,有“天宪”无宪法:“一个单独的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在那里治国”(孟德斯鸠语),一切是非功过都由“口含天宪”的皇帝说了算,在此体制下,权力和权利博弈的“元规则”一是“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张居正语),努力揣摩、影响皇帝的好恶与态度,然后见机行事;二是打着忠君保国的旗号,“奸贪淫虐,陵轹有司,搏刻小民”(张居正语);三是以孔孟之道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为工具,各取所需,为我所用,任意解释,党同伐异。从皇帝到大臣,大家口头上说的都是国事,心里打的却全是个人小算盘,计较的都是个人利害,顾虑的是私人关系和人情世故,上下结构的权力体系仅依靠一条“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和不着边际的道德观念维持,表面上“四海一家”,实际上一盘散沙。因此,地方官吏“剥下事上以希声誉”(张居正语),上下级之间是一种没有道理可讲的“婆媳关系”,上级对下级不负任何责任,也不履行任何义务,官员无论黑白正邪,大家都没有权利和尊严的保障,海瑞清廉而孤立无援,严嵩腐败而岌岌可危,徐阶油滑而危机四伏,申时行中庸而碌碌无为,张居正能干而高处不胜寒;恶贯满盈的严嵩得势时能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功勋卓著的张居正失势时则被全部涂黑,继而遭遇全方位的污蔑、揭发、批判、打击、报复。由于缺乏宪法尺度,没有宪政秩序,明王朝整个社会运行既无科学理性,也无权利理性,个人行为情绪化,大家都在“跟着感觉走”,谁出政策谁挨骂,谁负责任谁背“黑锅”,张居正自然就成了豪强地主和贪官污吏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张居正及其改革人亡政息的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综观张居正改革,他整顿吏治,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检查公文落实情况的考成法,大大提高了国家权力机构的办事效率,使之成为能够有效推行改革的工具;实行清丈土地,推广一条鞭法等措施,缓和了财政危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他支持对蒙古首领俺答的议和,加强蒙汉的关系,扩大互市规模,整顿军备,取得了边境的安宁,促进了明王朝和蒙汉等族的经济交流。这些改革客观上收到了积极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张居正改革发生在明代后期,明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它只能是帝国暮霭中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抹余晖。张居正墓碑这种总体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政治上的腐败,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决定了张居正改革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成效。此次改革的最终失败,对于晚明政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张居正执掌权柄期间,大明帝国摆脱了严重的危机,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但张居正改革被废止后,由于明神宗怠于政务,此后的内阁首辅平庸无为,致使整个统治阶级腐败不堪,朝廷官员结党营私,相互攻讦愈演愈烈,王朝衰颓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最后灭亡,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脱颖而出力挽狂澜了。对此,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指出:“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