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有两种说法金匮之盟。一为奉诏继位,一为弑兄篡位。
一、奉诏继位。赵匡胤属于突然死亡,不可能有什么诏书给弟弟赵光义。宋史记载金匮之盟: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根据记载,这有一定的真实性。大宋的天下是赵匡胤出兵时,乘后周皇帝去世,继位皇帝年幼,弧儿寡母时抢来的,那个时候五代十国,这种事发生了很多,见怪不怪了。赵匡胤搞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是编剧,赵光义是导演兼演员。赵光义功劳大,又是皇帝的弟弟,年富力强。杜太后为了大宋避免后周柴家灭亡的覆辙,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让赵光义继位。这个说法还有佐证,即赵匡胤好几个儿子已成年,一直没立太子,说明有让赵光义继位这个口头约定,但这个口头约定没有明确记载,一直存疑。
二、赵光义弑兄夺位。这个正史不可能有明确记载,只能从当时及稍后的其它记载找蛛丝马迹。有记载当晚天气很冷,还下雪,赵匡胤约赵光义喝酒,到了下半夜,宫内隐隐约约有"烛光斧影",赵光义还违反宫禁,住在了宫中,暗示赵光义用斧子劈死了赵匡胤。分析这个可能性很小,宫中戒备森严,赵光义带不进斧子。赵匡胤武将出身,也是一身的本事,孔武有力,不太可能被劈。如有砍杀,血迹如何处理?赵光义断不会干此等蠢事。还有一种可能,当晚喝酒时,赵光义投毒,这个可能性极大。赵光义是个毒王,有前科。南唐后主李煜,后蜀主孟昶都是他毒死的。
史书记载赵匡胤、赵光义这哥俩喝酒后,赵光义回府,时间不长传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送信的为太监,本来赵匡胤的章皇后是叫太监给赵匡胤的儿子送信,太监却跑到了赵光义的府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赵光义与太监事先有勾结,利用赵匡胤的死,先入为主,抢先继位,章皇后一看来的是有权有势力的小叔子,无奈之下,顺水推舟,认了赵光义这个新官家。
赵光义毒死赵匡胤的佐证很多,他继位后打压赵匡胤的儿子,至使其最有能力的儿子自杀,剩下的儿子很平庸,称为八贤王,贤王就是无能的代名词。这样赵匡胤一脉以后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没有了。赵光义接着打压弟弟,治罪,兄终弟及的可能性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赵光义的儿子继位了,可见赵光义很歹毒,
宋室在皇宫内院确实有一个碑,新皇帝继位后都要在碑前默记其内容。这个碑密不示人,只有皇帝和太后才能见到。大致内容如下:
一、宋王室要永远善待柴家。这个好理解,因为赵匡胤当时黄袍加身,干的不地道,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仁义,要通过善待柴家来补偿,在这点上,宋朝后来的皇帝基本上都做到了。
二、不杀言官。要求宋室重用文官,不杀文官。这条宋王室比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做的都好。宋王室文官犯罪,大都采取贬官发配的方式。范仲淹、苏东坡等人,今天被贬,明天发配几乎成常态。
三、严防武将。赵匡胤是靠武力做后盾夺天下,大宋一直严防此剧重演,宋朝的武官地位极低,平时还兵与将分离。大将只有打仗时才领兵,还受皇帝身边人的监视。打完仗士兵进营,由林冲这样的教头管理,大将回府休息。所以大宋有杨家将,没有杨家军。大宋武备极差,先后被辽、西夏、金、元等吊打,与宋朝兵将分离这个国策有极大关系。南宋宋高宗赵构在偏安临安,皇位稳定后,冤杀岳飞,也是源于这个政策。
四、还有善待百姓,施仁政等。宋朝人很富裕,GDP很高,知识分子很幸福,但国家很虚弱,这与其既定的国策有关。这块碑在靖康耻时,金兵洗劫皇宫时损毁,不复存在。
在宋真宗的诏书里,赵普被“配飨太祖庙庭”,算的上是圣贤者,为大宋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王夫之的笔下,他却是“阿附朋党,倾危善类”,“密谋行险,伐害天伦”,“陷于大恶而不能自拔”,是一个“不仁之人”,其不仁在秦王廷美案上体现尤甚。
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杜太后命赵匡胤日后传位老三光义,老三光义再传位给老四廷美,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即历史上的“金匮之盟”,杜太后命赵普做记录,并命其监督遗嘱的执行。
“斧声烛影”让赵光义顺利继位,但他却不想延续“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榜上有名的另一位人物,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去世,而其弟弟德芳也于不久去世。要彻底推翻“金匮之盟”,只有一个障碍——秦王廷美。于是廷美的噩运来临了。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赵普出任宰相。第二年三月,有人告发廷美想要谋害皇帝。怎么谋害?没有人知道。直到廷美去世后,赵光义才亲自说出案情。
赵光义说,廷美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他的母亲是自己的乳母,廷美和他身边的人密谋害我,未能成功,有谎称有病,想等我去看他时,再下毒手。
《资治通鉴考异》评论此事说:“廷美之阴谋,事无佐证,特以地处危疑,为众人所瞩目,太宗已怀猜忌,普复从媒孽之,故祸不旋踵耳。”很明确地说明白了,赵普就是这场天大冤案的主谋。
廷美被罢黔开封府尹,从开封到洛阳。但赵普还不放过,以廷美住洛阳对朝廷是一种威胁为由,唆使一个叫李符的上书,说廷美不思悔改,心怀怨恨,请求流放到边远的地方,以防生变。
于是,廷美的爵位由秦王贬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过后,赵普担心李符泄露他这个幕后主使人,便将李符贬到偏远的宁国充军去了。两年后,廷美“忧悸成疾”,在三十八岁盛壮之年死去。
杜太后聪明的过了头,搞了一个“金匮之盟”,却成了一场“萧墙之祸”,而这场“萧墙之祸”的幕后导演和执行者正是赵普。赵光义只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罢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