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宋哲元简介,就要弄清楚军阀这两个字的含义,在民国时期,军阀就是在国家体系内,由军人根据地域划分势力范围而形成的军事统治集团,通常这个集团控制了割据地的行政,司马,税收等权利。

宋哲元简介: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也就是说宋哲元简介,一个军阀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包括他下面的一堆人,就是这个军阀他是这个军事集团的领袖,他下面的人都是他任命的,如果这个军阀被打倒下野了,那么就看他底下军队的忠诚度了。

宋哲元简介: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宋哲元简介: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这个北洋时期宋哲元简介,很多军阀都被打倒过,下面就挨个军阀讲讲他们下野之后,军队怎么办。

北伐时期北洋大三军阀中的孙传芳在不敌北伐军之后,投靠张作霖,孙传芳和张宗昌希望张作霖能够继续支持他抗击北伐军,结果张作霖看形势不好,就撤出关外,结果被日本人炸死了。孙传芳的部队从济南北撤后,驻扎在大城、任邱、河间、宝坻一带,他下令开拔东去,将领士兵均不愿出关,议论纷纷,军心涣散,后由阎锡山派人收编,孙传芳逃往沈阳,投靠张学良。

像孙传芳这种情况就是对部下控制不行,所以都不跟他了;

张作霖应该是虽然被炸死,但是奉系依然让张学良上位,就说明张作霖对奉系的掌握还是挺好的,既然后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也要求释放蒋介石,后来发生“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群龙无首,才土崩瓦解,后来部队基本都被蒋介石分化瓦解,给收编了。

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冯玉祥和阎锡山,这俩人都是北洋后期崛起的大军阀,像阎锡山巅峰时期有30多万军队,冯玉祥最多时候达到50多万军队,曾经有那么一刻,这俩人觉得自己很行了,不满蒋介石的打压,就起兵反蒋,经过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都宣告下野,但是冯玉祥就没有东山再起,他手下的人比如后来比较出名的韩复榘(后来成为山东军阀),以及石友三,都倒戈冯玉祥,投靠蒋介石了,所以,冯玉祥没能东山再起。

阎锡山则不一样,蛰伏了一阵之后,又被蒋介石请出山了,为什么?因为蒋介石了吃了冯玉祥的部队,却发现吃不下阎锡山的部队,阎锡山宣布下野走后,手下的将领还是听从阎锡山的调遣,而且,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需要更快的时间组织起军队抗日,因此阎锡山就东山再起了。

所以,这个人下不下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手下那帮人听不听你的。

玉女泉造像

在绵阳市西郊西山观下。像在玉女泉石壁和子云亭石壁上。此处有唐乾封、咸亨、上元时的道教石刻造像20龛,分布于周围石壁上,大像近1米,小像仅0.26米。亭下石壁中为一大龛,镌三清像,浮雕小像90余尊,分排侧立,亦作道家装饰,状极虔诚。题记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造。

李杜祠

在绵阳市东2公里芙蓉溪东岸。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来过绵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为清澈的芙蓉溪,祠后为葱茏的富乐山,现存大门、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占地6亩,工部祠为单檐悬山式抬梁木结构建筑,面积120.96平方米。水榭体量较大,为单檐歇山式顶,抬梁结构,长15.4米,宽5.9米,横跨于水池之上。四周有围墙,园内有花圃。

富乐山

在绵阳市东3公里。据《三国志·蜀志》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请由荆州入益至涪(今绵阳市),刘璋从成都赶来亲迎,设宴于此山宝盖峰,望见全蜀之富庶,二人欢乐畅饮,故得此名。在唐代,附近的柏山下还有诸葛亮的营垒和蒋琬的住宅遗址。在山麓的芙蓉溪畔还有著名的平阳府君阙和纪念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李杜祠。富乐山环境幽美,古迹众多,已辟为东山公园。

宋哲元墓

在绵阳市东2.5公里的富乐山宝盖峰下。坐北向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宋哲元(1885-1940),著名抗日将领,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1940年5月病逝于绵阳城。墓地曾受毁坏,1978年重建、整修。园内筑有高4米余的石质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冯玉祥亲题碑文“故上将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镌国民政府对宋哲元的加褒抚恤令和追认上将之令。碑后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为八德亭。其中,朱德、彭德怀所赠者全文是“一战一和当年发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励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墓前是占地约800平方米的祭坛。坛后即坟茔,冢底周长约25米,底边砌青石,坟顶为圆形,高约3米,墓室由石砌成,停放宋哲元灵柩。

平阳府君阙*

在绵阳市东北4公里仙人桥。为汉代双阙。两阙相距26.19米,皆有子阙。北阙高4.53米,南阙高4.35米。阙为东汉初平、兴平年间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车马、狩猎等图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态雄伟。阙盖四角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檐上有执竿托鹰人物,有中箭野鹿,有猎人搏兽图,构思新颖,雕刻精美,图像生动。

北山院石刻

在绵阳市东32公城,距魏城镇2公里。又称大佛寺。院始建于唐代,以后历代有培修。院内有就山开凿大佛一躯,佛像为半身,头部高4米,宽1.5米。殿后壁上刻有“乾符四年十二月二日”等字,可知为唐僖宗年代遗物。院旁依山架石为屋,内有大小石像10余尊,按其雕刻手法,亦系唐代造像。崖上还刻有金刚经,字迹秀丽,因风雨剥蚀,已不可全识。

碧水寺

在绵阳市北1公里。又称滴水寺。面临涪江,依山环水,寺内有唐刻立像一尊,高3米许,面颐丰满,绚丽多彩。《绵阳县志》载:像系从附近开元寺移置于此。崖间造像20余龛及金刚经32品。寺有一小池,崖下清泉不竭。现存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建。

西山观

在绵阳市西1公里西山上。相传为蜀中“八仙”之一的尔朱仙修炼之所。宋代以前就有,现存的三重殿宇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正殿为石木结构,檐柱和金柱的柱础石刻非常精美。尤其石柱上镂雕的滚龙抱柱,形象生动。为绵阳市博物馆所在地。

蒋琬墓

在绵阳市西山之巅。蒋琬(?-246),三国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蜀汉名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州牧李象昺、邑绅熊文华在原址上重建。并在墓前立“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石碑一通,高2.45米。光绪十六年(1890年),龙安府知府蒋德均,声称系蒋琬后裔,对墓进行修葺,并在墓后立“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墓呈八角形,坐西向东,高4.65米,周长31.58米,由座、身、檐和顶四部分组成。顶部呈覆钵状,远望颇似将军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