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红楼时,觉得小小孩子总是写些悲悲切切的东西,着实让人不喜林黛玉葬花。可再看时,却不禁也有痛彻心扉的感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葬花。
这句诗夸张吗?我想一点也不夸张林黛玉葬花,从黛玉刚入贾府,就开始步步维艰。从最初到王夫人处拜访贾政开始,仅仅是一个座次问题,她都要思量一下,彼时的她有十岁了吗?薛宝钗进贾府时遇到过这样的为难吗?
我只感受到了王夫人深深的恶意,我不知道她这恶意来自哪里,毕竟她也是第一次见黛玉,我揣测一下,大概是与小姑子贾敏相处极为不洽吧。才情容貌皆不如贾敏,嫁的相公还常年对自已不冷不热的,甚至得到的宠爱还不如一个妾室。而贾敏却嫁的很好,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而如海从科第出身,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家。王夫人心里是有妒恨的吧,否则怎会对一个孩童说出不要沾惹宝玉的话来!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再看周瑞家的送花一节,其实也是平常小事,但不动声色地折辱人,也是让人愤怒的。她没有按薛姨妈交待的次序去送,最后才给黛玉送花,黛玉就是再亲近,也并不真正是家里人,和凤姐相比,她还是客人身份,哪有先送自家人,最后才送客人的道理。我们就是简单的吃饭应酬时,你请客,是不是要先照顾到客人的感受。
黛玉是敏感的,也是聪慧的。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
一个“也”字很能说明问题,说明这样琐碎的小事不仅仅发生了一次。“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贾府的大BOSS贾母就是再疼爱黛玉,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到她的衣食住行,比如她的纱窗很旧了,都没有换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事例。
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她的愁闷无处诉说,所以在宝钗给了她一定的温暖后,她立刻就贴心贴肺真诚相待了。甚至爱屋及乌,对待宝琴也很友善。善良的黛玉让人怎能不怜惜!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王夫人喜欢的都是所谓“笨笨的”丫头,像袭人、麝月这种,而抓尖要强的睛雯,夭夭俏俏的让她很看不惯,有一句话“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她无意中的一些话语都真真切切地体现出了对黛玉的不喜。可是,她的宝玉,却心心念念都是黛玉,让她如何不生恨。
再有三十四回袭人告密,劝王夫人把宝玉搬出园子。说林姑娘、宝姑娘虽说是姊妹,到底大了,男女有别,日夜一起起坐不方便,叫人悬心。怕毁了宝玉的声名、品行。说的是两个姑娘,实际上点的还是黛玉,宝钗只不过陪衬一下而已,这也为后来查抄大观园埋伏笔。只是,黛玉清者自清,并不惧她们阴私伎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残花落时,还有黛玉收葬,而自己死时,又有谁还记得?没有希望地活着总是太痛苦,死,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解脱。(图片来自网络)
你好!谢谢邀请!
我认为林黛玉的《葬花词》不是对爱情的抒发。
词中内容广、多,包涵意思深刻。
其实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的爱是"木石前盟"两小无猜,达到心心相印程度,如果真认为黛玉生气那也是晴雯不开门,还说了句胀气活。这是一个“爆发点"而已。
其实黛玉如比冰雪聪明,又怎会看不透这富贵、豪华背后的腐败和糜烂,怎能不洞察这花花绿绿的浮世何尝不存在着弱肉强食,人心叵测,人性贪婪,人情薄凉的不公正现象!
她越加清醒,就越加悲伤,其实宝玉也如她一样思想深刻,看清很多社会现象!对人们渐渐失去的爱心表示痛惜。也独自悲伤过。只是他只凭自已一点微薄之力一点一点地弥补抚平,做到"人人平等”!
世人皆知曹雪芹笔下的红楼、那可是情怨忧怜,阴泥沼泽深似海。大观园中如污水笼鸟池鱼,彩黛粉钗的命运如风中落叶,不知它日何往,可恨封建残理摧残了多少痴情怨男忧女心愿。
林黛玉和贾宝玉又怎么可能冲破这世俗残理锁笼?两情相悦, 挚爱却又遥无期望,虽然也有那无声的抗拒,却深感有心无力。一个孤苦风弱的女儿又奈何了世俗风雨的沼泽?心病疾身因知人世无几,用血泪借花零诉发心忧悲凄,《葬花吟》是林黛玉对世俗残理的不平而泪怜的抗争,对人生挚爱而不眷属的无奈。命有天定,却随缘不能。《葬花吟》的诗韵中句句带有血泪,诉说着悲惨人生命运。
《红楼梦》这本书是曹公以情爱欲筑梦,又以富贵奢华崩溃倒塌而梦破,而风霜残年禅僧孤守林黛玉坟头而告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