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词共八句,每两句组成一个意群;四个意群之间联系紧密,语言轻快自然,颇有一挥而就的意 味。第一个意群点明所咏之物为柳,突出柳的风流本性,全词遂以拟人手法来多角度地展现它的风 流。洛阳古都铜驼街的柳自汉代以来便很著名。词首先提到铜驼陌上,必使人联想到柳的姿态,紧 扣词题。
“新正”即新春正月。词人以赞美的语气强调新春到来之时,要说风姿,应数叶芽青嫩木兰花令、柔 条迎风而舞的柳了。“第一”含有两层意义,即除柳之身姿俊俏袅娜可称第一之外,还带来了春的消 息。词的第二个意群便转而写梅柳争春。柳虽得春意之先,可梅又有名为东风第一枝,词人便试图 给它们以公允的评判。
他以为柳在引发人们春日赏玩的兴致方面不如梅花之娇艳,但在送别的场 合,柳是“留”之谐音,当然也就更胜于梅了。这便暗合了传统民俗。可见与梅比,柳是更为多情的。 第三个意群是盛赞柳姿婀娜,以为春天之神东君好似对柳特地宠爱和迁就,使它更为身材苗条、腰 肢柔细了。
以柳条之柔细比喻妇女之腰肢是传统的写法。这里作者却能以故为新,脱去用比痕迹, 写出柳如美人般天生丽质。最后一个意群也是翻用旧比而更为曲折。唐宋词人已惯用柳叶比喻妇 女之秀眉,此处却用以展现柳性之风流多情,使柳好似女子一样因对离人的思念而愁眉难展。
自问 自答,曲折地暗用旧比而全不落俗套。全篇的表述方式都很新颖,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法之纯熟。词 中的“勾牵”(勾引)、“断送”(送走)、“掴就”(迁就)、“惯得”(娇纵)等都是宋时民间的通俗语辞, 于词中用得贴切而富于情味,使词语流美生动,颇具艺术个性。
这首词着力刻绘柳姿,有意借物喻人,勾画出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女性形象。显然作者是借 柳喻指具体的寓意对象。唐宋时文人们常将柳与风尘中的女子相联系,将她们说是“冶叶倡条”,以 为她们有如柳叶柳条那样浮媚轻狂,任人玩弄。这首词所喻的女子,身处四会要道的街陌,她具有 风流多情的心性,袅娜俊俏的身姿,她常常送别和相思。
从这些情形推测,她的身份可能不出歌妓 之类。但词人并未贱视为“冶叶倡条”,而是流露出赞美的语气,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出她美好 的一面,有如青泥白莲。王观的词当时颇受好评,除当行入律、通俗自然、格调新丽之外,还在于其 艺术形象蕴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切合了当时中下层社会民众的审美趣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