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军队到底有没有50万的兵力,经过前辈学者的辨析,认为达不到这个数字哈迷蚩。《宋史.夏国传》说西夏有兵“五十余万”,这还不包括“别有擒生十万”和“撞令郎”、“铁骑”,若加上恐逾七十万。
西夏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哈迷蚩,已经没有确切资料可考。如果按照王安石所说的话“以陕西一路即户口可敌一夏国,以四夏国之众当一夏国”进行估算,大约有170万人口。西夏境内总户数在15万至18万之间,极而言之,不过20万户,100万上下,充其量150万。即使全民皆兵,也难达到70万。70万,大概史西夏15岁以上的“丁”口数。
西夏能投入战斗的兵力大致在15万左右。《隆平集》说哈迷蚩:“德明时,兵十余万而已,曩霄(元昊)之兵逾十五万。”《东都事略》亦云:“曩霄有兵十五万八千五百人。”
上图李元昊
西夏对宋作战的地理因素西夏和北宋接壤的战区,主体是黄土高原,黄河S型段的第一个大转弯穿流其间。该地区以多山、深壑、沙漠为特征,这些对西夏的对宋作战产生了深刻影响。
战区的上述特征使西夏铁骑不能充分发挥其运动进攻的威力。蔡襄在论地形胜负中指出:“论者或以西虏之俗,善骑射,习战斗,以为非北人(辽国)之比,臣窃谓过也。大凡骑军利平地,步卒利险隘,得地形之利者胜势常多。赵魏之地千里无关塞之险,虏善骑射,故胜势多在彼也。今西边之地自鄜延、环庆、泾原沿边三路,皆是山险要塞之处,此乃步卒之地,非骑军之利。若以其俗善骑射,乐战斗,则不减北人。若论步骑之利,则地势异矣。故胜势常在我也。”
上图西夏王陵
范仲淹说:“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欧阳修则云:“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虏。”宋之所以畏辽如虎而不惧西夏,这除了辽的国力较为强大外,主要是由地形造成的。
首先宋、夏边界距宋的政治中心开封约1000公里,比由宋、辽边界至开封只有500公里左右多一倍的路程。其次,由西夏至开封有两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其间,这即是宋、夏缘边的天都山、六盘山和横山,以及黄河,泾、渭以南的秦岭,中条山,吕梁山。在这两道屏障之间宋又据险在秦州、渭州、庆州、延州一线设重兵防御,故西夏对宋的战争不出边患性质。
上图西夏黑水城唐卡
宋祁在仁宗时上书就曾指出:“今朝廷择将练卒,制财粮,返以陕西、河东为先,河北为后,非计也。夫西戎兵锐士寡,能略边,不能深入,河东天险虏惮为寇。惟河北不然,失长城之防,自蓟而南直视千里,贼鼓而前,如莞衽上行。”
其实,单田芳先生是当今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对于评书事业,他更是倾注了心血。在整整50年的说书生涯中,据说有录音记录的评书单田芳就说了109部,加在一起有12000多回,如果他的评书每天播一回的话,可以播到2036年。而且单田芳的评书题材非常广泛,从反映商周时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题材,无所不包。中国评书的“绝后”,并不是因为单田芳大师的辛勤与努力,而是由“赢家通吃的社会”的深刻的内在运行逻辑决定的。
解忧:闲暇社会的来临
单田芳大师的第二个意思,是为将来中国的评书命运担心。单田芳大师回忆,在评书进入广播之前,他都是在书馆里说书。在那个年代,在广大的城市和乡村,评书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并且当时还是传播历史文学知识的媒介。可是,单田芳大师觉得书馆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在北京,曾经有评书艺人在西单商业街、朝阳公园、什刹海岸边尝试过重振书馆,然而都没有成功。虽然身为中国评书界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单田芳大师也没有信心再去办一个个人书馆了。
所以,中国评书未来能否重振辉煌,归根到底取决于那个逝去的书馆时代能否重新到来。单田芳先生对之持悲观的态度,而我则不然。西方社会学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闲暇社会的时代。闲暇社会的来临直接肇始于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大大节约劳动力,甚至在将来会难以想象地节约劳动力。当然,服务产业的发展,会解决一些劳动力就业,但是长远来看,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这样,将来社会的劳动力会绝对的富裕。但是,社会不可能不给大多数人就业的机会,就业在任何国家几乎都被明文规定为一种基本权利。于是,社会必然要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或者说工作时间的方法来保证更多的人就业。现在通行的工作时间制度是是一周5天,每天8小时,那时可能是每周4天、3天甚至2天,每天6小时、4小时甚至2小时。工作时间的减少,其结果便是闲暇时间的增多,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闲暇社会”。
闲暇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闲暇。很多学者提到,闲暇社会中,体育和艺术会空前的发达,尤其是诸如评书等“草根艺术”。所谓草根艺术,就是指那些根源于农业社会的民间艺术形式。农业社会其实是原始的闲暇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忙,晚上闲;收种时忙,而其余时间则闲暇,于是便滋养了评书等各式各样的草根艺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首先是闲暇的丧失,其实是由于“赢家通吃”的机制,草根艺术逐渐丧失了其生存的空间。而伴随闲暇社会的来临,人们必然越来越不满足于在电视上、广播里去欣赏评书,书馆中的评书表演必然会重新出现并大行其市。10多个一流大师焉能满足中国评书爱好者这个巨大的听众市场,于是便有了二流、三流等广大评书表演者生存的空间。当然,一流、二流、三流的表演者各有其表演的区域和价格。那时,有钱您去听一流的,没钱就去听二、三流的;而且还别想宰客,不行咱换家馆子听去。
最后,用一句京话,叫做——评书,且听着呐!单田芳大师,您就瞧好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