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牛人张居正死后,内阁首辅的位子轮到了张四维来坐内阁首辅。张四维出生于山西富户,父亲是蒲州著名的商人,舅父王崇古官居兵部尚书、陕西总督。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居正掌权时期内阁首辅,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期间,张四维一直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极力促成“一条鞭法”的实行。在共同的改革工作中,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张居正的认可,保荐他加入内阁。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可惜内阁首辅!张居正看走眼了。因为,如果说张四维有能力的话,那他最强的能力,不是改革,而是演技。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道理。原来,张四维对张居正的支持,都是假的。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担任首辅后,张四维积极撺掇万历皇帝收拾张居正,一点点的把万历心中的小火苗给引燃了,最终彻底的清算了张居正,甚至差点挖出来鞭尸。很多人都说,张四维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两面派,是混迹于官场的老油条和泥鳅。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张四维根本就不是张居正的人马,最多也就是假装张居正的人马,或者说是一个“潜伏人员”。因为,他的授业恩师和知遇伯乐是高拱,是高拱发现并擢升了他。而高拱,就是被张居正撂倒的,所以,张居正从来就是他的敌人。

张居正死后,他终于继任了首辅一职,张四维并没有延续张居正的一贯政策,而是进行逐步的更张。一方面,重新起用被张居正罢免的的官员复出;另一方面,开始煽动万历皇帝的不满情绪。

后来,张居正的所有改革措施统统遭到了万历的清算,族人和门生也都受到了牵扯,罢的罢,流的流,亡的亡。张四维这个正儿八经的继任者,不仅没有站出来维护改革的成果,反而站到了改革的对立面,带头破坏张居正的改革措施。

可以说,他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条疯狗,此刻正帮着万历去撕咬原先的故主张居正,丝毫不讲情面。显得既不厚道,也不明智。

万历十一年时,张四维的老爹去世了,他只得辞去首辅之职,回家服丧。就这样,首辅的座位还没坐热呢,就拍屁股走人了,直接便宜了申时行。

万历十三年(1585年)时,张四维服丧将满,他自个儿也挂了。

万历皇帝其实内心是蛮开心的,因为说实话,对于张四维,他并没有看上,只是利用而已。就好像看到一堆油渍,他拿起抹布来擦拭,用完的抹布,他当然要扔掉,这是他们老朱家的传统。但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他还得表演表演。据《明史》记载:神宗闻卒震悼,辍一日视朝,遣官治葬事,赠太师,谥文毅。

就这样,大明王朝该申时行当家了。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前年热播的某部电视剧中,有一段台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由于朱元璋废了“中书省左右丞相”,明朝再无“丞相”这一官职,所以很多人对明朝的印象就是没有“宰相”了。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准确的。

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因为所谓“宰相”,是指对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某位官员并不是一定要被冠以“丞相”名号,才算是“宰相”。

打个比方说,一个省的长官,清朝称巡抚,汉末则叫州牧,清朝巡抚权力远不如东汉末年的州牧。但我们不能因为清朝一省最高长官不叫州牧,权力远不如当年的州牧,就说清朝没有省级最高长官了吧?毕竟巡抚和州牧的职务名和权力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工作职责是类似的,都是代中央管理一省要务的最高长官。

明朝首辅和宰相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这个职务设立之初,权力非常大。西汉早期的丞相,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待遇,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了,所以皇帝很快就开始限制丞相的权力。

具体来说,就是把相权收回一部分,转交给其他人。用内朝官管外朝官,用自己的心腹架空丞相。

那么,心腹指得是什么人呢?

每个朝代还都不一样。

西汉从元帝开始,“真宰相”是大将军,正经的丞相只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

东汉时期,丞相这个职务直接就没有了,所谓的宰相变成了“三公”。后来,皇帝又剥夺了三公的权力,导致三公坐而论道,一切政务全归台阁处理。

于是尚书台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就变成了真宰相。当然,东汉后期曹操又恢复了丞相,这属于特殊情况。

唐朝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一样。唐朝前期的宰相叫“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但皇帝觉得宰相们的权力太大(这已经是“群相制”了) ,便就跟当年的东汉一样,又把原有的三省长官虚位处理,朝廷的真宰相变成了“同中书门下二品”、“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而这些职务,理论上可以授予任何官员,哪怕是九品芝麻官都可以。

从这种变化就可以看出,其实唐朝虽然有宰相制度,但唐朝宰相也是样子货。而那帮真宰相并没有制度保障,皇帝说撤就能撤,这与明朝的大学士,其实没多大区别。

晚唐以至五代,军阀政治达到顶峰,唐朝中前期确立的宰相制度彻底废了,变成了枢密三司各有职衔,而宰相不过是虚位而已。这就又变得跟汉末一样了。

时间来到宋朝。宋太祖收藩镇兵权后,宰相制度又得以恢复,但宋朝跟唐朝一样,朝廷正经的宰相都是虚衔,相权实际掌握在二府三司手里。后来宋神宗改革,废除了二府三司制,恢复了正副宰相制,但没过多久,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又被“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取”取代了。

再来说明朝内阁。

朱元璋废丞相后,皇权、相权一手抓,把他累的够呛。后来的朱棣觉得这样不行,就设立了内阁制度。

起初,内阁没什么权,大学士只是五品,具体工作就是辅佐皇帝办公,相当于秘书。这就跟汉朝的“尚书”,唐朝的“同中书省下二品”是一样的概念,都只是皇帝的临时秘书。

后来皇帝开始偷懒了,于是内阁权力就大起来了。不过,这时候让一群五品官去管六部尚书那些二品官,部长们肯定不听话,肯定会产生政令不通的问题。于是后来的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干脆让六部尚书、侍郎等高品级官员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如此一来,内阁成员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权力也增强了。

但面对文官集团的坐大问题,皇帝也是寝食难安,于是明朝皇帝想到了一招,即仿效当年的汉唐,让宦官集团制衡文官集团,把批红权交给了司礼监,让宦官和文官形成了制约局面,导致明朝的文官集团经常被太监欺负,画面极度难堪。

但是,像这种难堪局面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别的朝代也一样。比如说汉朝,到底有几个正经宰相是有实权的,恐怕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汉朝的尚书一开始也是秘书,但后来干着干着就变成了宰相,主管行政了。刺史一开始只是管监察,但干着干着就变成地方行政官员了。还有唐朝,三省长官是最初的宰相,但干着干着就让临时宰相取代了。终唐一朝,到底有几个实权宰相是三省长官,恐怕也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咱们国家历史上,很多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和纸面上的规定,完全是背离的。汉唐的宰相制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如果要问明朝大学士是不是宰相。我可以明确的说:从制度上来说,不是!因为明代的丞相早在太祖朝就废掉了,而且朱元璋也不允许后世皇帝设相位。但如果以权力而论,那么明朝后期由尚书、侍郎充任的大学士就是宰相。

换而言之,如果明朝大学士不是宰相,那么汉朝的尚书,唐朝的“同中书省下二品”同样也不能算是宰相。因为他们也没有宰相应该有的一些待遇,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相”。

但如果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不能称之为宰相,那咱们的历史上,还有宰相吗?或者说,还有多少人能配得上宰相这个职衔的?也就是既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实的?

总的来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宰相,要分具体情况,要分人。这就跟开头提到的某热播电视剧中的台词一样:李达康当县长,那县长就是一把手,李达康当书记,书记就是一把手。到底谁是一把手,不是看职位,而是看人。是政治实力到位才做得宰相,而非宰相本身能带来足够政治实力。

西汉的开国功臣申屠嘉,在汉景帝时期担任丞相,这是妥妥的宰相了吧?可他居然被晁错气死了。而当时的晁错仅仅只是一个俸禄一千多石的内史。晁错当时有皇帝支持,他就是能压制着申屠嘉。你说气人不气人?

还有张居正,你说他和胡惟庸比,到底谁的权力更大?胡惟庸是丞相,也是真宰相,但他这个丞相的权力未必比张居正这个不敢以宰相自居,时时要受太监冯保限制的内阁首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