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视作品:在2002年电视剧《天下粮仓》中《千里饿殍图》的作画者是明灯法师千里饿殍图,在现实中《千里饿殍图》这幅画是出自浙江画家朱仁民之手。(朱仁民,号莲花洋人,1949年生,浙江宁海人,擅长中国画、连环画。教授,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
《千里饿殍图》是《天下粮仓》一剧中是一位云游高僧明灯法师将天下哀鸿遍野千里饿殍图、饿殍千里的景象收于卷中以作成的画作。画作作成后由大师托于朝廷命官冒死直谏来使皇上了解天下实情。该图与剧中朝廷雇佣的丹青高手历时数年画成的《千里嘉禾图》形成鲜明对比。
细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千里饿殍图,“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类现象历来层出不穷,更何况后宫之外,更何况千里之外,更何况万里之遥,如果是太平盛世,当然更需要应景之作,以此来体现皇家气派与帝王成就感。
2.《千里江山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千里江山图》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千里江山图》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不到20岁就英年早逝了,唯一传世作品就是这幅《千里江山图》,疑点太多了。我突然想起来了家里有一本古书,名为《北宋名画臻录》,是一本清代的善本,是祖上留下来的,一直作为收藏品保管着,从未拿出来翻看研读过。我把这本书找了出来,古籍善本大多是棉纸所造,极为轻盈,拿在手里觉得很舒服,翻开目录,在泛黄的书册中我查到了《千里江山图》,文字记载也并不多,但是却有网上看不到的一些线索:
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参考资料:《大宋宣和遗事》《宋史》)
或许,直言进谏不仅仅是一种气魄,直面现实更是一种担当,进退之间显忧乐,历览前贤国与家,长安不见使人愁。以进忠言而逆龙鳞的又何止《千里饿殍图》呢?
北宋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构思精巧,用笔精细。山川、河流、市井生活在这幅长12米的巨画中,被栩栩如生的展示出来,生动的再现北宋的山川地理,人物风貌。堪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此画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仅仅展出四次,由此可知它的珍贵程度。
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他18岁入宫,20岁左右去世。《千里江山图》是他唯一传世名画,也是他的绝笔之作。史书中几乎没有关于王希孟事迹的记载,至于这位天才少年为何英年早逝,更是成了千古之谜。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传说。一:王希孟自幼身体羸弱,绘制《千里江山图》几乎耗尽他的体力与精力,在这幅画完成不久,王希孟就因劳累过度而死。二:王希孟因为成功绘制《千里江山图》,深受宋徽宗的赏识,成了徽宗面前的红人。但王希孟嫉恶如仇,看不惯宋朝官场的贪污腐败,同情百姓流离失所的穷困生活。多次向徽宗谏言,希望徽宗能重振朝纲,体恤百姓生活。宋徽宗并没有理睬他的谏言,王希孟非常失望,奋笔疾书又绘制一副《千里饿殍图》献于徽宗。没想到犯了大忌,招来杀身之祸,被徽宗赐死。
关于这种说法,后世学者很不认可。因为北宋建国初就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宋太祖更留下士大夫不可杀的祖训。可以这么说,北宋皇帝对文人雅士非常宽宏大量,只要不是犯下谋反罪,是不会被轻易处死的。宋真宗那么嫉恨苏轼,也只是将他流放贬官,还照样给他发俸禄,使苏轼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宋徽宗做为历史上有名文艺皇帝,对文人雅士更是礼遇有加,绝不会因为王希孟献上《千里饿殍图》,讲他轻易赐死。
因此,后人有人推测,王希孟之所以英年早逝,极有可能是中毒而死。因为王希孟绘制的《千里江山图》,颜料来自天然的矿物质石青、石绿,这两种矿物质有毒,王希孟很可能在绘制过程中,舔舐这两种矿物质,中毒而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