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宁波和无锡人士为主的“江浙财团”无锡名人,曾经一度“垄断”了20世纪前后的上海商界,在某个历史时期内是上海滩强势群体。上海话博采众长,吸收长三角很多城市方言,与粤语和英语相通,“马路”一词就来自英语译音。
“江浙财团”乃民国时期雄踞上海滩的江浙两省大银行、大企业集团的总称无锡名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财团,而“宁波帮”、“无锡帮”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群体。
19世纪80年代以后无锡名人,上海的宁波帮买办穆炳元等人超过广东帮而居于买办集团的首位。宁波帮就此确立了上海的霸主地位。从此宁波帮以上海为基地,创造了100个左右全国第一,涌现出一批“大王”,抒写了中国工商业史上的百年辉煌。
1915年,镇海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航业集团。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商办航运集团,其总吨位为9.1万多吨,约占全国民族航运业总吨位的七分之一。镇海邵逸夫,1925年与兄长在上海开设天一影片公司,1926年与三哥邵仁枚赴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后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获得了各种国际奖的有32部影片。
亚洲电影皇帝邵逸夫祖籍宁波
相对于浙江宁波,江苏无锡则是后起之秀。从1895年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创办伊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前夕,在不足五十年的时间里,无锡一跃而成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工人总数仅次于上海,这是无锡确立在上海地位的经济基础。
无锡望族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荣毅仁,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正值日本全面侵华。年仅弱冠的荣毅仁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
作为锡商的杰出代表,当时荣氏集团的面粉产量就占中国的三分之一,荣氏集团纺织业布机产量占中国的百分之二十九。毛泽东主席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毅仁在改革开放时期,曾经担任中信集团董事长,国家副主席。
中信集团董事长、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祖籍无锡
笔者祖籍浙江,出生于上海,现在江苏定居。了解宁波人熟悉无锡人,这两支群体均为出类拔萃之辈!
无锡被称为“小上海”始于上世纪初,说起来已经是百多年前的事儿了。其实“小上海”并不是无锡专享的一个名词,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历史上有“小上海”这个绰号的地方多了去了,像什么兰溪、绍兴、芜湖、界首、阳泉、威海、溧阳、沙市,乃至厦门、天津等地都被人形容为“小上海”过。“小上海”一词流行于清末民初,当时人们喜欢把工商业兴盛、街市繁华的地方喻作“小上海”。这么多城市中,唯独无锡“小上海”的外号长盛不衰,被人喊了近百年,直到最近一、二十年逐渐被人淡忘。
根据无锡地方报纸的记载,无锡“小上海”这一称谓最早始于1909年前后,当时,无锡通了电,有了第一家公用电厂,架设了火车站至汉昌路的第一条路灯线路,来往的旅客看到这里灯火通明。将这里比作十里洋场上海,无锡遂有“小上海”之称。无锡在民国时期长期被喻为“小上海”的原因不外乎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文化娱乐场所众多的缘故。
当时的无锡虽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到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前,无锡的工业产值已经居全国第三位,产业工人居全国第二位。这里交通便利,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商业繁荣,无锡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同时又有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之誉,城内商业中心多不胜数。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无锡文化娱乐场所众多,戏馆、书场、豪华影院越开越多,至1937年抗战前夕,三平方公里不到的小小无锡城居然有14家电影院、3家游艺场,近万个座位,此外还有28家书场。当时的外地客人从无锡火车站出来,目光所及之处,商家林立、街市繁华,此等景象,和上海颇为相似,遂“小上海”之谓也是自然而然的。
1937年,日本的入侵让无锡遭受重大损失,工商业元气大伤,不过抗战胜利后,无锡的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1949以后,无锡也一直是江苏省的重要工商业和旅游城市。现在的无锡,GDP已超万亿,人均GDP远超上海,“小上海”这个称谓也已成了历史,无锡人更喜欢“太湖明珠”这个引以为傲的称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