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即使拥有实际权力光绪帝,变法也获得了成功,清朝仍然会灭亡。
从光绪对变法的态度看光绪帝,他是真心改革,如果他真正掌权,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实力肯定会更强大,但清朝会不会亡不敢说。主要就是民族问题。
光绪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光绪帝,其假若其掌权国家变好,是要有两个前提:
其一:慈禧为代表的旧势力弱到何种程度。除非弱到不需要内战的情况下。
其二:光绪在有实权下依靠汉族精英是否是李鸿章及其派系。
如果是,清朝实力不但不会强大反而会更弱|。如果不是,实力会强大。关键就在于,李鸿章系统大部分人都是将集团利益至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
因此,光绪在没有实际掌权前提下,极为看不上他们。实际掌权者后继续保持的话,其国势可期。但这只是说国家是否回强大,强大不代表稳定团结。后者才关系到国亡不亡。
作为少数派政权,清朝即使实力强大了,其最终命运也是灭亡。
清朝是以满族同胞为统治民族,我们广大汉人在20世纪初逐渐接受西方的民族概念,因此,民族意识觉醒。在此情况下,即使清朝愿意去君主立宪,也不可能。
因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大部分都是多数民族的支持。很难想象,少数民族的皇帝会被作为立宪君主存在。
所以,不论如何清朝都会灭亡。假如光绪改革成功了,也不过是推后而已。
国家意志是多数人的意志,你把国家搞得再好也会有问题,所以,在操纵下少数派政府往往采用严厉手段治理。
这在现实国际情况下,必然被围攻。而已中国的人口、地域,变法假若成功,一战和二战会参与到哪一方都很难说。所以,这个假设很庞大,是对整个近代史进行的全盘假设。
在民族意识觉醒下,在各强国渗透下,清朝虽然实力越来越强大,但内部的离心力反而更强。这才是关键。强也亡,弱也要亡。
慈安太后在清朝同治、光绪两朝与慈禧太后供同实行垂帘听政,从同治元年两宫开始垂帘,一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崩,这期间共有二十年时间,慈安太后经历了同治一朝完整的十三年时间,光绪帝登基后,慈安太后又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了七年时间,所以说慈安太后不仅认识光绪皇帝,同时光绪皇帝的册立也是在慈安太后的首肯之下才合法的。很多人认为光绪皇帝的选立是慈禧太后一人所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严格的来说,让光绪做皇帝是慈禧太后提出,慈安太后拍板的。因为光绪皇帝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大统,所以作为咸丰帝正宫皇后的慈安太后实际上是光绪皇帝的嫡母。
同治帝驾崩后慈安太后拍板光绪即位:公元1874年,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无子,所以皇位的继承出现了意外,这也是清朝开国二百多年来从未有遇到过的尴尬问题。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朝廷一定会将一位溥字辈的近支宗室过继给无子而终的同治帝为嗣子,但是最终的结果确实让绝大多数宗室和朝臣大跌眼境的,醇亲王之子,四岁的载湉被过继给了咸丰皇帝为子嗣,继承了皇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平辈,并且以咸丰皇帝的嗣子身份继位,这就意味着同治皇帝的皇位将无人可继,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清朝开国以来皇位继承一直是父死子继,从未有过这种兄终弟及。很多人都认为光绪皇帝的继位是慈禧太后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决定,实际上光绪皇帝的选立是两宫皇太后的共同决定,这其中,慈安太后的态度至关重要。事实上当慈禧太后决定选择光绪帝为新皇帝的时候,慈安太后是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态度的,虽然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亲姨妈,但是因为光绪皇帝是因为被过继给了咸丰皇帝为嗣子的身份才得以继承皇位的,所以作为咸丰皇帝中宫皇后的慈安太后实际上是光绪皇帝的嫡母,光绪皇帝也是慈安太后的嗣子,封建社会虽然注重血统,但是也非常注重法统。光绪皇帝的看似是慈禧太后获利,实际上慈安太后也并没有失去原有的地位和权势。因此慈安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的继位是持积极态度的。
幼年光绪皇帝与两宫太后的微妙关系:从光绪元年到光绪七年的这段时间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仍然每天重复着同治一朝的共同垂帘听政。光绪皇帝也如同昔日的小皇帝同治一样,形同傀儡的坐在两宫太后面前那道帘子的前面。其实,慈安太后没有反对光绪当皇帝是正确的做法,按理来说,光绪皇上应该和慈禧太后更为亲近才对,但是,光绪皇上和慈安太后关系很好,对慈禧太后却没有那么亲近。这都是因为平日里慈安太后对待光绪皇帝很慈祥,并且也非常关心他,对光绪皇帝来说,慈安太后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年幼的小孩子当然是喜欢对自己好的人。相比慈安太后的敦厚慈祥,慈禧太后对待光绪皇帝的态度就可以用“虎妈”来形容了,慈禧太后虽是光绪帝的亲姨母,但是年幼的光绪皇帝对她却很是恐惧,据说光绪皇帝见到慈禧太后经常吓得浑身发抖,从小的这种高压管理和严格控制对光绪皇帝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绪懦弱内向的性格也是在这种长期的压抑环境下形成的,这种长时间的冷淡和压抑让光绪和慈禧两个人慢慢地也就变得生疏了许多。当初慈安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继位没有反对就是因为她想利用自己的慈爱让光绪皇上站在她的这一边,同时慈安太后也希望给自己绝嗣的丈夫咸丰帝过继一位嗣子,原本与慈禧太后血缘关系更亲近的光绪皇帝实际上却和没有血缘关系的慈安太后更加亲近,这是慈禧太后非常愤怒也十分不解的。光绪最初做皇帝的七年时间里,慈安太后可以说是光绪皇帝孤苦的宫中生活的一个精神慰藉,是一位宽厚慈祥的长者。
然而这一切在光绪七年结束了。光绪七年三月,四十六岁的慈安太后暴崩与钟粹宫,同治一朝开始的两宫垂帘听政从此变成了慈禧太后一宫独裁。失去了掣肘的的慈禧在揽权独裁上变的愈加有恃无恐,而光绪皇帝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和慈祥的亲人。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