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双筷子引发的血案汉景帝!
但是汉景帝,筷子只是导火索,导火索的背后,是周亚夫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且不是一个人。
如果汉景帝,周亚夫的人生可以重来,他一定会说:
给不给筷子无所谓,吃不吃饭也无所谓,关键是不要得罪不该得罪的那些大人物。
周亚夫到底得罪了谁?周亚夫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让我们精神穿越到那个年代,揭开周亚夫的成名、死亡的秘密。
1、周亚夫的成名之路
(1)当侯爷
周亚夫,啥时候出生的?不知道,没有准确详细的资料,只有他老爹老娘清楚。
周亚夫的老爹来头就大了,那是开国功臣周勃。西汉建国之初,周勃被封“绛侯”。
这是纯纯的侯爷,绝不掺假。
那时候,侯爷是可以世袭的,但只有家里的老大才能享受这待遇。
所以,周勃在公元前169年死了以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世袭了侯爷的爵位。
虽然,周亚夫的能力很出色,但只能自己在军中通过战功获得爵位。而且,如此获得侯爵之位非常艰难。
公元前163年的某一天,百无聊赖的周亚夫,邀请了西汉初期最牛的相面大师许负(大侠郭解的姥姥)到了府邸,目的很简单,就是请大师给自己相个面。
相完之后,许负说道:三年后你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可以当丞相,当丞相九年后,你就会饿死!
周亚夫笑了,怎么可能?
自己父亲的侯爵之位,哥哥已经继承了。如果哥哥死了,爵位就到侄子头上了,轮也轮不到自己。
而自己作为功臣之后,吃穿是不愁的,加上有正当工作,怎么会饿死?
事情就这么巧,三年后(公元前160年),哥哥周胜之杀了人,如此就犯了大错,爵位被拿掉了。他的儿子也无法世袭了。
但是,汉文帝想,周勃是大功臣啊,不仅辅助了高祖刘邦,而且和陈平等人平了吕氏,又一起扶了自己上位,这功劳还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乎,汉文帝让周家最好的儿子来继承侯爵之位,于是,大家都推荐了周亚夫。
如此,周亚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侯爵了。
(2)周亚夫被汉文帝欣赏
周亚夫起初被重视,还是在汉文帝的时候。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因为这是当时守卫长安的三支部队之一,他要一一视察。
前两个让汉文帝大师所望,没一点军队的样子。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挡匈奴铁骑?
最后准备去细柳营,但是,汉文帝的先头人马到了细柳营后,竟然被值班人员拦住了,说啥都不让进,理由一个:军中只听将军之命,无法直接听从皇帝诏书。
啥意思?皇帝想进细柳营可以,但是,必须有将军同意才可以。就这么拽!
当汉文帝听说后,很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不给自己的手下面子。
让汉文帝更惊奇的是,他进了细柳营后,周亚夫的人告诉他那一众随从:慢点走,马匹不能急速奔跑,不得大声喧哗。
而见到周亚夫后,人家一个“半鞠躬”,拱拱手说道:陛下,甲胄在身,不方便行大礼!
好无礼!汉文帝旁边的人膀胱都快被气炸了。
可是,汉文帝却欣赏似地点了点头。
出了门,汉文帝说道:这才是将军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严格管理士兵,这样的军队才有希望。
汉文帝真是个大肚量的皇帝,不仅不追究周亚夫的“不敬”之罪,而且在三个月后,将周亚夫调到了京城,负责京城的安全。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的寿命到了尽头,他给儿子交待到:关键时刻,周亚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切记!切记!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看起来,汉景帝刘启还是听进去了父亲的话。
(3)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因为听信晁错的建议,有了削藩的计划。
此计划一出,马上引起一堆的反对声音。当然,反对的就是各个诸侯王。
其中,反对最猛的就是吴王和楚王。
吴王刘濞早就有谋反之心,这“削藩策”一出台,马上联系了七个诸侯国就势造反,并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叛军一路平推,所向披靡,朝廷的军队干不过。
这下汉景帝急了,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汉景帝将老师晁错进行了腰斩。
本以为斩了晁错,吴王们会退兵。根本不是如此,吴王看中的是他汉景帝的皇位,而不是晁错的脑袋。
汉景帝终于想起了父亲的话:关键时刻要用周亚夫。
周亚夫被紧急启用,升为太尉,领兵平叛。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王的地盘。
按理来说,应该立刻马上去救梁王。可是,周亚夫建议道:吴楚联军很彪悍,正面干,我怕干不过。我想派人绕道去断敌人的粮道,然后再攻击他的部队。
汉景帝也没什么招 ,就答应了周亚夫。
这一头,周亚夫在按照计划行动,那一头,梁王受不了了,八百里加急传书:母亲,哥哥,我们撑不住了,赶快派兵救人!
这梁王可是窦太后的心头肉,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在窦太后的催促下,汉景帝赶快通知周亚夫:人命关天,赶快救人!
周亚夫 没理这茬,继续按照计划,断叛军粮道,然后等待机会。
当“叛军因为粮草断绝,人心开始乱”的时候,主动进攻了周亚夫的军队。
结果,周亚夫早有准备,一举击溃来攻的叛军,接着,趁着胜利的势头,开始对叛军进行大范围的攻击和追杀。
叛军本来就心理没底,因为这是造反,再加上肚里没食,周亚夫的汉军又如此彪悍,于是乎,就此大败。
敌人败了,吴王被杀。其他诸侯王要么自杀,要么被拘捕。如此,七国之乱就此平息。
周亚夫胜利了,朝廷的困境就此解决了。汉景帝很高兴。
两年之后的公元前152年,周亚夫成了丞相,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在那两年,周亚夫除了收获封赏、升职外,还收获了满满的梁王的仇恨,因为,梁王认为周亚夫的不及时解救,差点让他走了黄泉。
2、周亚夫得罪的三个人
(1)梁王
这是周亚夫得罪的第一个人,上文已经说了,没有及时给梁王解围,人家怀恨在心。
得罪了一个诸侯王,而且是皇太后最疼爱的诸侯王,周亚夫的好日子是会被影响的。
每一次梁王回来,就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不好。说的多了,窦太后对周亚夫也没好感了。
(2)窦太后
窦太后对周亚夫还是有些矛盾的,毕竟周亚夫挽救了大汉,解决了危机。
但是,一个老太太,经常被儿子灌输“周亚夫不行,周亚夫不好”这样的言论,能对周亚夫有好印象吗?
但,让老太太不爽的,是另一件事情。
王皇后有个哥哥叫王信,为了让哥哥享受荣华富贵,王皇后求情老太太,给王信封个侯。
这事,汉景帝其实也不是很情愿,毕竟,外戚官封大了,会有潜在风险的,“诸吕之乱”不是明摆着吗?但为了给老太太面子,就说和大臣们商量商量。
汉景帝征求丞相周亚夫等人的意见,周亚夫说:高祖杀白马订立盟约,非刘姓不能为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否则,天下可以一起攻击。
这祖宗的制度一拿出来,汉景帝啥也不说了。
而窦太后对周亚夫也就彻彻底底失望了,记恨上了。
(3)汉景帝
对于汉景帝而言,周亚夫是个功臣。但是,同时,周亚夫是个直性子人,说话容易伤人。
一般的直言直语也就罢了,对汉景帝的一些政策,周亚夫也常常大肆反对,这让汉景帝不爽。
但是,最不爽的是这么一件事。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投降了,汉景帝很高兴,为了吸引更多的匈奴将军前来投降,汉景帝准备对唯许卢等人封个“侯爵”。
对于这事,周亚夫严重不同意,大多数汉军将军拼搏多年都混不上个侯爵,而匈奴将军一来就给封侯,这会严重打击本国将军的积极性。
看起来,两人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从“上帝视角”看过去,周亚夫是对的。
但是,汉景帝自认为自己的计划非常完美,于是强行封了五人爵位。
于是乎,老周不干了,辞职了!汉景帝也顺势批了。
到此,周亚夫已经得罪了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三个人了,皇帝、皇太后、皇弟梁王。不,还得罪了王皇后。
如此,周亚夫的日子怎么会好过呢?
3、一双筷子,逼周亚夫走上了绝路
周亚夫辞职了一段时间,汉景帝仍然抱有希望,看周亚夫转变了没有。
因此,在公元前143年的某日,汉景帝邀请周亚夫来赴宴。当时参加宴会的人不少,可周亚夫面前竟然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火了:“管事,给我一双筷子!”
谁都知道,不给筷子是汉景帝的主意,谁还敢违逆皇帝旨意呢?
筷子没上来,汉景帝说道:“没有筷子这事,让你很不高兴吗?”刹那间,周亚夫明白了,是皇帝故意没给他上筷子,于是,不情愿地跪下谢罪。
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一双筷子跪下的那一刻,周亚夫感觉委屈极了!当汉景帝说了声“起”之后,周亚夫起来迈开大步走了,给汉景帝和大家留下了那个坚毅的背影。
那一刻,周亚夫有一番蔑视皇权的意思,大丈夫死则死亦,受辱的事情再不想经历。
看着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汉景帝感叹道:如此之人,怎么敢让其辅佐少主?
此时,汉景帝杀心动了。
回到家,周亚夫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
看老爷子的身体不行了,周亚夫的儿子订了500个“甲盾”,以备周亚夫丧事时用。虽然,这玩意不是所谓的真的盔甲,但官家也是不允许买卖的。
周亚夫的儿子有些鲁莽,不理这茬事。不过,因为给制作甲盾的费用不高,催的又急,于是,制作甲盾的人把周家告了。
这一告,汉景帝就有了理由,交给廷尉专门审理“此案”。
廷尉问道:为何造反啊?
周亚夫说:那是丧葬品,和造反有毛的关系?
廷尉说道:啊!你在地上造反不了,准备到地下造反吗?
话已至此,周亚夫都块被气晕过去了,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那一刻开始,周亚夫不堪屈辱,开始绝食抗议。
绝食五天后,周亚夫吐血而亡。
史记记载道: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许负相面说,周亚夫三年后封侯,再过八年当丞相,又过九年会饿死。
果然,周亚夫的死,和许大师说的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
司马迁可能是在周亚夫死后,根据传说,编制了一个“许负相面”的故事,否则,怎会如此精准呢?
但是,我们应该看见的是,周亚夫因为性格过于直爽,得罪了三巨头,最后在一双筷子的导火索下,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看来,武将大多政商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