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之后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的结局是什么?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植,字子建,生母武宣卞皇后,是曹操的第四子。曹植作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著有《洛神赋》曹植是怎么死的、《白马篇》、《七哀诗》等,并与其父曹操、兄长曹丕,被后人合称“三曹”。

曹植诗以笔力雄健、词采画眉见长,我们今天看到的《曹子建集》,为宋代人编撰,其所留三十卷诗文今已佚失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所作《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以豆、萁喻兄弟,以萁燃煎豆比喻曹丕与曹植二人相争的形势。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七步诗》说是曹植所作,但一来常理不合,二则史料残缺,并无明证,因此,学界对其是否出自曹植之手尚有疑虑。本文仅讨论曹植在争位世子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和其最终的结局,姑且认为这首诗出自曹植之手。

从《七步诗》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兄弟二人在争夺世子之位时的惨烈血腥,所谓“相煎”,恐怕也不足以概括,那么夺位失败的曹植将面临曹丕怎样的报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总有些新的问题留给后人悬念,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就是如此:曹丕在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即病逝,而曹植则是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陈王后,于当年十一月病逝。曹丕既然对曹植行报复之事,至于“豆在釜中泣”的“相煎”之言,然则为何曹植能够得离四十一岁的寿数,还在曹丕之后离世?

因为打击并非致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建成铜雀台,召集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便身处其中。

史载曹植略加思索,便是一篇《登台赋》,一挥而就,由此得曹操寄予厚望,认为这样的才气,是可以拿来当继承人的。建安十六年,曹植随父征战沙场,至建安十九年,改迁临淄侯,手下也得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曹操数次欲以曹植为继承人,但由于其短于政治、军事家所有的铁血、敏锐,终于放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以曹植挂帅解救曹仁,但曹植却于战时喝得酩酊大醉,为曹操所恶,失去了争夺太子的资格。

曹植与曹丕争位时间虽短,但势力委实不小,曹丕虽称帝,对这个弟弟自然不放心,遂先剪除曹植的势力,如丁仪、丁廙兄弟等,再外迁曹植。曹丕对曹植严加监视,本待一劳永逸,无奈其母卞氏力保,终只是将曹植数次外徙。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受封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但他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在封王回鄄城途中写下《洛神赋》,向洛神倾诉其理想的最终破灭。曹丕在登基后,就着力解决王朝稳定问题,藩王也在其列,他收取藩王的行政等权力,使藩王手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兵士以备不虞——曹植也在此列。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植以为黑暗时期过去,上书陈词,以期才学得到施展,但不料仍为魏明帝所忌,防范、限制犹甚于曹丕在世。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迁东阿王,终于对朝政死心,转而潜心研究儒典,于公元232年11月,在忧愤之中病逝,史称“陈思王”。

在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里面,是曹植和曹丕两兄弟的斗智斗勇,曹植用自己的机智和才华漂亮的赢了一回,打消了曹丕对自己的杀机,不管曹丕是难为曹植还是真的想借机杀掉曹植,反正曹植是逼到了墙角里了,也许人被逼到绝路总会爆发能量和机智,曹植走完七步,用一首简单易懂,深涵感情的诗漂亮的逆袭了,非常完美的赢了一局,让曹丕说不出话来。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在故事里面,曹丕作为皇帝,他要想真的杀曹植还是有很多机会的,皇帝杀人还真的不难,随便找个借口就行了,反正皇家里面兄弟自相残杀的例子多了去啦,谁还会顾念亲情呢!曹植被曹丕召唤过来,他很清楚哥哥要做什么,自己不知道曹丕是为了落自己的面子让自己难堪,还是趁机杀了自己,反正是猜不出曹丕的心思,总之往最坏的情况想就是啦,为了自救,曹植必须和曹丕斗智斗勇,不能哥哥抓住了自己的把柄,化被动为主动。对曹丕来说,早就对弟弟不爽了,不管从才华上,弟弟就远胜于他,曹操又最宠爱这个弟弟,冷落自己,关键的是自己的老婆甄宓和曹植有说不清的暧昧关系,实在不能忍受,现在我是皇帝了,我就要从你最得意的方面羞辱你,激怒你,让你出错,找到你的弱点然后找个理由杀掉你,就算不立刻杀掉你,把你关在牢里活活饿死你也是可行的,有很多办法慢慢的玩死你,这就是曹丕的如意算盘。

曹植是怎么死的:《七步诗》之后,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布局很精明,大家都只知道曹植的才华啊,叫你七步成诗不为难你吧,为什么是七步,不是七十步呢,因为如果是七十步,谁人不可以成诗,还要你曹植干嘛,显示不出你曹植的才华啊,七步刚刚好,这就是曹丕阴险的计谋,这就是阳谋啊,你不得不上当,大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是个陷阱,七步真的不算长,也就是一会儿的功夫,成不了诗,就证明你曹植徒有虚名,贬低你才子的形象,就可以以不尊重君王的借口杀掉你。就算曹植在七步之内成诗了也没事,以曹丕对这个弟弟的了解,曹植狂放不羁,恃才傲物,肯定会在诗里面讽刺嘲笑朝廷包括自己,以发泄心中的愤慨,曹植一直以来都是直来直往去了,曹丕就可以从诗中找到借口,说你辱骂君王,诽谤朝廷,照样抓你收拾你,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

只不过曹植走完七步,他吟出的诗震惊了所有人,让曹丕所有的阴谋算计都泡汤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这首简单易懂的诗,让所有人都听到里面饱涵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壮和无奈,所有人都被感动了,都被共鸣了。是啊,大家都是混政治的,为了利益,出卖了多少亲情啊,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何必互相残杀呢,留点温情在世间,让人还觉得世间是美好的存在,没有了人情味,这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这首诗除了表达悲壮的情怀外,就是曹植对生存的极度渴望了。哥哥你已经做皇帝了,我已经输了,我没有什么威胁你的,我只求能活下来就好,简简单单的活下来,最低要求了,希望你顾念一点兄弟之情放过我吧!

曹丕震惊了,弟弟的表现完全不按节奏来啊,太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啦,让自己无话可说,找不到一点借口,彻彻底底的输了。这首诗出来后,通过在场的所有人不久就传遍天下,现在自己能杀弟弟吗,显然不可能,一旦杀了弟弟,那么在全天下人眼里,曹丕就是个无情无义残杀兄弟,冷血无情的暴君,这样的污点和道德指责曹丕永远也洗不清,对曹丕来说,他真不能有这样的评价,否则还怎么信服于人,怎么让全天下服从你的治理,不然被所有人唾骂。曹丕需要做的就是假装流几滴被感动的眼泪,诉说曾经的兄弟之情,两人抱在一起痛哭,然后留着泪亲自送曹植出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曹植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游戏里面赢的漂亮,而且不担心曹丕秋后算账谋害自己,因为自己死了,曹丕就是最大的嫌疑犯,也许曹丕天天保佑曹植无病无灾活到百岁,别把谋害兄弟的帽子给自己戴上,曹丕还真够郁闷的,想杀弟弟,没有杀到,反而助长了曹植的名声。

曹植这首七步诗让曹植名传后世,大家记住了曹植同情他,反而曹丕却没有什么好形象,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冷血的人,所以说曹植输了皇位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共鸣,曹丕赢得皇位却输了口碑,总的来说还是曹植赚了,其实也说明一个道理,亲情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让人记住你,关键是你是个有感情的人,没有人情味,谁会记得你呢,谁会给你做朋友呢,什么利益名利都是虚的,只有情感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