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阁十一功臣是中国西汉王朝时期霍光等十一位名臣的总称,后世简称麒麟阁,十一人名单分别为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程度上辅政了汉宣帝,也就是说至少他们在汉宣帝登基后还在世。
卫青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去病虽然为西汉名将,但是他们的生活的朝代是汉武帝时期,与汉宣帝根本不在一个时代,换言之,汉宣帝根本就没有见过卫青和霍去病,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汉宣帝的辅佐了。
这十一人中,霍光为汉武帝临终所设置的辅政大臣之一,先辅政汉昭帝,后拥立汉宣帝并在初期继续辅政,当为第一;张安世同有拥立之功,为大司马;韩增有拥立之功,且打击匈奴,后继张安世为大司马;赵充国因拥立之功被封为营平侯;魏相在霍光之后为相,封高平侯;邴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汉宣帝本人有救命之恩;杜延年对汉宣帝的继位有向霍光推荐之功;刘德为汉室宗亲,在忠臣商议立刘洵为帝时,他刚好任宗正,事实上也有拥立之功;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宣帝深为信任、器重,对于《易》经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可以说是靠人品和文采取胜;萧望之是兰陵萧氏之人,为官时不屈服霍光,正直,后被宣帝选择为汉元帝的辅政大臣之一,可见宣帝对他的信任;苏武一方面是因为出使匈奴的气节为人所敬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也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封关内侯麒麟阁十一功臣。
以上十一人大部分对宣帝都存在拥立之功,另外就是在宣帝在位期间对他的辅佐。
汉宣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向汉朝称臣,西汉的强盛达到了顶峰。于是汉宣帝在麒麟阁设立功臣画像以表纪念和表扬。麒麟阁十一功臣全都是汉宣帝时期的有功之臣,分别是:
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大司马张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韩增;后将军赵充国;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魏相;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丙吉;太仆、右曹、给事中、御史大夫杜延年;阳城侯刘德;太中大夫、给事中、少府梁丘贺;任谏大夫、丞相司直、御史大夫、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萧望之;中郎将苏武。
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呢?
一,对汉宣帝有拥立之功的大臣,比如: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杜延年,苏武。
二,对铲除霍光家族,巩固汉宣帝帝位做出贡献,比如:萧望之,魏相。
三,大多都是汉宣帝时期的辅政大臣,除了苏武。苏武大家都知道,出使匈奴,不肯投降,是忠臣典范,最重要的是汉昭帝死后,苏武也是拥立汉宣帝的人之一。
另外,丙吉,除了是辅政大臣,最重要的汉宣帝就是他救下来的。巫蛊之祸的时候他是狱吏,当时汉宣帝还在襁褓之中,是他救下汉宣帝并且找女囚犯抚养。
(苏武不是只牧羊,他还是拥立有功)
最后说说郑吉为什么不行。郑吉是第一任的西域都护,如题主所说,对于西域的安定功劳很大。“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但是那是个讲身份的时代,郑吉出身自士卒,从一个小兵做起,最后做到西域都护,因为功劳封安远候。题主提到平定西羌的赵充国,赵充国平定西羌时已经七十岁,他从汉武帝,汉昭帝时就颇有战功,汉宣帝时期已经非常有资历了。郑吉在资历上是没法跟赵充国比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赵充国也是拥立汉宣帝的人之一,对于皇帝来说,带头拥护他的人才是首功。这一点每个皇帝都是一样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