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兵分两路,多尔衮卢象升、豪格率领左翼,岳讬、杜度率领右翼,从青山关、墙子岭等处越过长城防线,明军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北京戒严,形势严峻。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这已经是八旗军第四次突破长城防线卢象升,进入内地袭扰,明军始终没有强力的应对办法。也因此,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和监军太监高起潜都主张与皇太极议和,开通互市。

崇祯皇帝犹豫之际,卢象升率军入卫卢象升。

卢象升是宜兴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早有大志,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射术精良,熟知兵法,很会带兵。卢象升做过大名知府等职,表现出众,崇祯八年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任湖广巡抚。

在镇压农民军方面,卢象升比其他的官员做得稍好,多次与高迎祥、李自成交手,一度把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几乎全歼。

崇祯九年,卢象升升任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祯十一年进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总管各地的入援军队。

此后,杨嗣昌亲自给卢象升送行,告诫卢象升不要浪战。督军太监高起潜也与卢象升见面,二人在议和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但崇祯皇帝几次派人送来银两、财物和战马,卢象升认为皇帝有决战之心,大受鼓舞。但他的许多策略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

无奈,卢象升请求分兵,结果关宁明军由高起潜统帅,剩下的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官的人马归卢象升统帅,实际上直接受他支配的军队不到两万人。后来杨嗣昌又命令大同总兵官王朴率领人马回师救援大同,并告诫各地明军将领,不许擅自出战。

清军分路南下,卢象升赶往保定迎战,又被夺去兵部尚书,改为兵部侍郎。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领宣府总兵官杨国柱、山西总兵官虎大威和五千人马,在钜鹿的蒿水桥与清兵相遇,陷入重围。奋战一天后,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而死,时年三十九岁。杨国柱、虎大威率领残卒杀出重围。

战前,高起潜率领的关宁军距离卢象升只有五十里,完全没有策应卢象升。

显然,卢象升败亡,崇祯皇帝的责任不大,他最初还是积极支持卢象升的。真正掣肘的是杨嗣昌和高起潜。

但是,此时的明军的斗志和战斗力已经非常烂,对付农民军已经非常吃力,基本就是跟着农民军瞎跑。卢象升的能力和洪承畴差不多,带着这样的军队迎战清军,即使没有杨嗣昌、高起潜的干扰,也毫无胜算。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但仍然涌现出许多的忠臣良将,证明我们汉民族还是有英雄的,但是上有昏君,下有奸佞,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令人悲愤,令人惋惜。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绰号“卢阎王”,曾被崇祯皇帝钦封为“总督天下兵”的一位名将。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江苏宜兴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军绕过关锦防线,从喜峰口越过长城,进而围困京师。大名府知府卢象升率一万多名团练,赶到北京勤王,是唯一一支入京勤王的人马。当然,我们了解明朝历史的都知道,只要你来勤王,崇祯就肯定会安排你的后事,绝不肯让你白跑。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卢象升:如果没有崇祯、杨嗣昌的掣肘,卢象升能在京师击退清兵吗?

崇祯三年,卢象升被委任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他采用戚继光练兵的方法练出了一支天雄军。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冲锋陷阵,深受爱戴。有一次军中断粮三日,卢象升也和普通士兵一起不吃不喝。

崇祯六年,农民军袭扰京郊,卢象升受命率军镇压,在冷水村大破敌军数万人。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被箭射中额头,满脸是血地冲锋在前,最终击溃敌军。战后,农民军叫他“卢阎王”,又恨又怕。

卢象升率领天雄军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历大小阵战数百起。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吃过他的大亏。

崇祯帝就升卢象升为兵部侍郎,节制七省军务,授了尚方宝剑,负责东南平贼事务。明朝授了你尚方宝剑,就说明要倒大霉了,敢拿明朝的尚方宝剑,一般都活不成。

崇祯九年,卢象升上书,论天下义军四起的原因,“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说这些肯定没用。崇祯要能听进去才怪了。反而被疑心是妄论朝政,朝中权臣还想着你要夺权呢?

崇祯十年,多尔衮率八万后金军入关,意图京师,崇祯帝急召卢象升驰援,委任他“总督天下兵”,保卫京师。

兵部尚书杨嗣昌却主张与后金议和,为此联合监军太监高起潜一起陷害卢象升。 卢象升名义上“总督天下兵”,节制全国援兵,可实际上他真正能指挥的却只有两万人。卢象升率领这两万人马在巨鹿的嵩水桥与八万清军接战。

卢象升派人向监军高起潜求援,可高起潜因与杨嗣昌早有密约,坐视不理,他率领数万关宁铁骑驻守50里外的鸡泽,按兵不动。

卢象升率部孤军奋战,深入重围。

关键时刻,卢象升左右两翼的总兵虎大威与杨国柱又丢下卢象升逃跑了,卢象升只得孤军奋战。亲手击杀数十敌兵,他身中4箭3刀,战死沙场。亲兵杨陆凯伏在卢象升身上,保护其遗体,身中24箭而死。

而高起潜在听到卢象升战败的消息后,慌忙率军逃跑,遇到清兵埋伏,大败。

卢象升战死以后,杨嗣昌怕他没死,担心回来报复,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龙,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战死了。杨嗣昌不信,令人鞭打。俞振龙非常硬气,被打了三天三夜,奄奄一息,仍然说:“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八十天后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

杨嗣昌和高起潜在朝堂禁言,没人敢说卢象升一句好话。这就是所谓的大明王朝的骨气。

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杨嗣昌都不允许。直到杨嗣昌死后,朝廷才追封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

这就是明朝特色,你尽忠而死,就千方百计地侮辱你的家人。如果你投降了,才肯开表彰大会。

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兵败投水而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确实是满门忠烈。

大明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昏君和小人。

这一点上明朝远远不如清朝的胸怀,即便作为敌人,清朝也很敬重和佩服卢象升,对他的忠烈大加褒扬。

卢象升死后,天下震动,自与后金开战以来,虽损兵折将,但大明尚未有督师战死的先例。

卢象升的枉死使得天下大势更加难以收拾,西北和中原的义军再无忌惮,清军也屡次放胆入关,如无人之境。

昏君刻薄寡恩,朝中奸佞当道,宦官弄权监军,诸藩欺凌百姓,官场腐败无能,纵有再多再勇的绝世良将,焉能建功?

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包括洪承畴,大明王朝就是这样,一副好牌打得稀烂,在夕阳下,慢慢走向了煤山那颗歪脖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