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地方豪强等各占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官渡之战的意义。这些势力彼此之间互相争斗,最终袁绍和曹操从中崛起,成为两股最大的势力。建安四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击曹操,而曹操手头只有二万左右兵力。在经历延津、白马等战之后,袁、曹两军相持于官渡,并在此展开战略决战。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以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率步骑五千,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得到消息后,一边派人救援,一边命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是曹营坚固,一时攻打不下。而曹操则在乌巢大破袁军,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得知粮草被焚后,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军心动摇,开始溃败,仓皇之间,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退回了河北。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胡人大举进入中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官渡之战的意义。大量汉人被迫南迁,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占据了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而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混战后,最后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前秦君主苻坚任用汉人王猛后,国家实力大增。王猛生前认为,攻打东晋的时机不成熟,一直阻止苻坚征伐东晋。378年,也就是王猛去世八年后,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决定一举攻灭东晋一统天下。此时,谢玄镇守广陵,之前他从江北流民中招募了大量精兵,组成北府兵,由刘牢之等人率领。苻坚先下攻下南阳和襄阳,然后兵锋直指彭城。谢安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沿淮河西上,迎击前秦主力。苻坚攻战寿阳后,为速战速决,派东晋降将朱序去劝降,朱序却趁机把苻坚的情报全部告诉东晋,并建议东晋趁前秦军队还未完成抵达战场之机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于是晋军西行,与前秦军对峙于淝水。二十月,决定后退让晋军渡河,以利于双方决战。苻坚的打算是趁晋军半渡时发动袭击,但前秦军后移时,朱序等人即在阵后大叫秦军失败了,后边的秦军信以为真,阵脚大乱,晋军全力出击,一举击溃前秦十五万大军。苻坚中箭后,率余兵拼命逃回北方。一路之后,听到风声以及鹤鸣声都认为是追击的晋军,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十之七八。
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的意义,但两者的历史意义却有所不同。
官渡之战是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霸主的转折点,经此一战,曹操彻底扭转了自己长期以来与袁绍争锋中的劣势,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之后,北方地区由分裂走向统一,揭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晋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流落到南方的中华文明有了延续和发展的基地,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而前秦在淝水之战的失利,则使得北方的统一局面灰飞烟灭,北方大地重陷混乱,最终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导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影响均极为重大,可以说三国之所以为“三国”,这两场战役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同时,两场战役均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的影响若要分析此战的影响,当先知此战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势力割据,曹操和袁绍分别壮大起来。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袁绍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占有河北之地。所以说华北盘踞着两大势力,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官渡之战未发生之前,袁绍地广人众,周边安定,并且据有人口繁荣、桑田富饶的冀州,“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从实力来看强于曹操。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北拒袁绍,南有刘表、张绣,东南盘踞着孙策,暂时依附曹操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在这个背景下,袁绍率军十万,欲南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序幕。曹操的许多大臣都觉得袁绍之军过于强大,无法匹敌。曹操却以为袁绍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根据敌我实力差异,选择集中兵力,扼守要隘,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历时一年有余,最终曹军大胜,以两万左右的兵力攻克十万袁军,歼灭和坑杀袁军八万人。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战后,曹操一举扭转劣势局面,成为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军阀,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使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外,官渡之战助长了曹操的骄傲气焰,使其在北方还为完全统一而且水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贸然南下,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一败涂地。
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开始之前,曹操势力强大,挥军南下,荆州牧刘琮归降,刘备懵然不知。直到曹军行至达宛附近,刘备才惊觉,惊骇之余只得立即弃樊南逃。曹操亲率五千骑兵急追而去,一天一夜行军三百余里,在长坂追上刘备。长坂坡激战,刘备抛妻儿、弃辎重,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走。
孙权派鲁肃探查情况,鲁肃说服刘备与孙权联系。诸葛亮自请往之,舌战群儒,说明孙刘当联合抗曹,并言曹军随众,但千里奔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孙权遂与刘备相联。
战事果然如诸葛亮所言,北士卒不习惯坐船,曹操于是将舰船首尾相联,使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火烧赤壁”,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者不计其数,孙刘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逆转了时局,战前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新胜之军挥师南下,其势甚盛,且兵力数倍于孙刘;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大规模南下。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赤壁之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因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孙刘双家乘机发展壮大,形成魏、蜀、吴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总结:总的来说,若无官渡之战,袁绍当为最强;若无赤壁之败,曹操可谋天下。正是因为这两场著名的战役均以以少胜多告终,三足鼎立之势方得成型,三国方成“三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