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政治人物采取行动秦王子婴,都必须审时度势,不能正面硬钢!
1,赵高指鹿为马时,别说子婴,秦二世胡亥自己都不敢动手!赵高党羽遍布朝廷,也许密谋密室之时,就有奸细走漏了风声秦王子婴。
2,赵高毒杀秦二世时,子婴更不敢动手秦王子婴。当初赵高让秦二世胡亥灭杀秦始皇所有后裔,子婴只是因为血统较远免于一死!
3,赵高自己谋划篡权登基时,子婴还是不敢动手杀赵高。这时赵高权势达到顶峰,没人敢谋害赵高,却只敢“非暴力不合作”不支持赵高登基。
4,赵高自己登基失败,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子婴为帝。子婴通过低头示好获取赵高和他女婿闫乐信任,才有了动手的机会!
子婴这个人,没有把握绝不冒险。后来刘邦大兵压境,直接出城投降。要不然遇上个项羽没脑子,子婴后半辈子权势富贵一样也少不了。
你觉得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秦帝国到子婴时期走到绝路!秦始皇的祖父是秦孝文王嬴柱,乃秦昭襄王次子封安国君,安国君是储君娇妻美妾生20多个儿子,其庶子嬴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登基,才有后来秦始皇横扫六国,子婴名婴据考证应是秦始皇的堂弟,秦二世胡亥的叔父,胡亥登基后迫害兄弟宗族,子婴较为敦厚曾与赵高旧交得以幸免,秦二世被杀后反杀赵高掌握实权。
可惜,此时秦帝国千疮百孔,章邯已经向项羽投降,北境秦军勉力抵挡关东诸侯,最终的结局却是全军覆没,而刘邦率领偏师西征,袭取秦国最后的防御峣关,蓝田秦军又被连续击败,秦王子婴连囚徒都没得驱使,咸阳虽然城高池深民众多,但人多造成食物消耗加快,刘邦驻军灞上便有围城的打算,逼秦军决战免攻城。
在赵高多年的迫害下,秦帝国的忠臣良将凋敝殆尽,而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使得群臣成为打工族,不再与秦帝国利益捆绑,加剧秦国内部的分裂倾向,秦王子婴有希望割据蜀地重建秦国,但蜀地已被夜郎国等占据,等待子婴与秦国是恶战,而秦国占领蜀地如何填饱肚子立足?若想投奔岭南,路途补给将使秦军大幅减员。
所以,秦王子婴面对,无将领、无军队、无士气、无粮饷的绝境,贸然离开都城咸阳更容易被追击歼灭,固守咸阳与关东诸侯谈判才是良策,但刘邦并非联军统帅,做出的承诺也不算数,等到项羽杀到秦王子婴最终殒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神奇般的应验。
关于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为什么没有将子婴杀掉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汉高祖刘邦本人不可能公开说出具体原因,史籍也不可能有任何文字记载,我们只能靠现有的史料进行推测。个人认为,不在乎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避免引起项羽的误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这一点刘邦起初是没有考虑到的。因为义帝熊心曾经有言,先入咸阳者为王。纳降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随即便进入了秦王宫,开始带着一众手下享受起来,准备当王了。估计刘邦当时土包子进城,压根儿没顾得上管如何处置子婴的事情。后来在张良等人的提点之下,刘邦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后,封存秦王宫内的一切、与秦民约法三章,还军灞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消项羽的疑心,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处置前朝“帝王”子婴亦然,这是“帝王”才能决断的事情。如果刘邦私自决定杀了子婴,无疑是将自身置于了杀伐决断的帝王之列,此举无异于是在挑动项羽的敏感神经,醒悟过来的刘邦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
其次,刘邦深知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也深知项羽不会轻易放过秦宗室和子婴。刘邦留下子婴和秦宗室,实际上和约法三章同理,为的就是收买秦民之心。同时,也是把子婴这个烫手的山芋留给了项羽,无论项羽如何处置子婴,只要不是优待,都会起到反作用,失去秦世家大族和百姓之心。而以项羽的性格,根本不可能优待、哪怕是善待子婴及秦宗室。事实证明,刘邦这一步又走对了,项羽入咸阳之后,杀秦宗室及子婴,秦民之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项羽民心尽失。毕竟子婴诛杀赵高、平息秦二世时期的乱政,在秦民心中还是有一定好感的。
再其次,子婴投降那是真投降,并不是诈降,而且彼时咸阳附近已经没有什么秦军主力存在了。这个时候刘邦留着子婴和秦宗室对于自身而言,产生不了任何威胁。同时,还可以利用善待子婴及秦宗室来收买、笼络人心,何乐而不为?
最后还有一点,秦人有杀降的黑历史,当初长平一役,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数十万之众,使得列国胆寒。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如果继续秦人杀降的黑历史,对于列国遗民、甚至秦民而言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这或许也是刘邦不杀子婴的原因之一。而项羽恰恰就这么干了,在列国遗民眼中,项羽就是战争屠夫白起的翻版,不是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