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出过的名人中孙越崎,上过中学历史课本的有顾正红。
顾正红(1905—1925)江苏阜宁(今属滨海)人。1921年家乡水灾,他随母亲流落到上海,在上海日商内外棉九厂孙越崎、七厂当工人。1925年2月,他参加工人纠察队和罢工鼓动队,在斗争中入党。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关闭工厂,停发工人工资。顾正红带领工人进工厂交涉,要求复工和开工资。日本资本家拒绝,并向工人开枪射击,打伤工人10余人。顾正红被日商击中大腿,他忍痛高呼:“工友们,团结起来!”再次中弹时,他抓住树杆,号召工人继续斗争,刽子手连开两枪并用刀猛砍他的头部,次日抢救无效而牺牲。顾正红被打死,10余工人被打伤,成为“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于俊崇,1940年12月5日生于江苏省滨海县,核动力专家孙越崎。
1965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工业热工专业(现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型号总设计师室主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点工程总设计师,国家重点工程副总设计师等职。
他在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造诣颇深,成果卓著。参加过我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装置、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制;参加过秦山二期核电站、新型反应堆等的方案研究和立项论证工作。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荣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核工业集团首届“钱三强”奖。
顾大钊,1958年5月出生,江苏滨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多年从事西部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提出煤矿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的技术思想,建立煤矿地下水库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在神东矿区建设了30多座煤矿地下水库,为神东矿区建成世界独有的2亿吨级矿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该技术在西部1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走在国际前列。
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过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超,1958年7月19日出生,江苏省滨海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4年、1990年、1995年分别获河海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河海大学副校长。
他长期从事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改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率领团队攻克一系列关键科技难题,做出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参与过全国水功能区划、太湖水污染治理、江苏等省部分城市水环境改善科研与工程建设工作,硕果累累。
他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奖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第六届发明创业-特等奖”等称号。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滨海县还有哪些名人请补充。
总体上来说这个学校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又适应了国家的能源战略,所以发展比较快。
学校现有18个教学学院(中心)。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有60个本科专业,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5个、工商管理硕士授权领域1个、翻译硕士授权领域1个、工程管理硕士授权领域1个)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68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293人,硕士研究生3379人,博士研究生588人,外国留学生8人。另外有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044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260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9人。专任教师1456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博士生导师93人(不含外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6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获得者1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7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7人。
学校现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油田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等54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横向联合研究中心。
"十一五"以来,学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612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5项;获国家专利495项,其中发明专利184项。2012年科研总经费4.67亿元。
学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团队精神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上手快、后劲足、业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4%左右。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教授、学者,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条战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西南石油大学继续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精神,践行"明德笃志,博学创新"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力争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