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在京师准备会试的十八省举人共计一千二百余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但是根据黄彰健公车上书、汪叔子、孔祥吉、王凡、姜鸣、茅海建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公车上书并非康有为领导,茅海建在《“公车上书”考证补》里提到从二月十七日到四月二十一日间的官员上奏、代奏和电奏,次数达到154次,加入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超过半数,举人们单独上书也达到31次,加入人数达到1555人次,但是其中都没有出现康有为。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梁启超倒曾经出面组织过广东省举人联名上书,不过只号召来80人签名,而另一名叫陈景华的举人组织的上书中,签名的举人却多达289人,梁启超列名284位公车上书。但是没有康有为的名字。 所以没有证据表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上起了领导作用。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公车“称谓始自汉代。汉代取士主要通过征召和察举,被征召和各地举荐的士子乘公家车辆赴京都,后相沿以“公车“作为各省进京会试举人的代称。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十八省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

提出“拒绝和约、迁都西安、练兵抗战、变法图强“四项主张,并于5月2日将上书递到都察院,要求代呈光绪帝。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签字、无可挽回为由拒绝代呈。

但书上的内容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官吏中辗转传抄,广为流传。这次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以此为起点,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

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京城群情激愤,举国声讨,首先站出来的是京城的高官,并不是康有为等人,他只不过欺世盗名,忽悠了大众。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所谓的“公车”是汉代的官衙称谓,是指以车马接送举人进京赶考,后来多指举人。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公车上书:康有为真的公车上书了吗?你怎么看?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这样描述公车上书这件事的:康有为在获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邀约1200多举人到松筠庵集会之后,连夜起草了长达14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了“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张,他反对18省1300多人联名上书,5月2日各地举人排着一里多长的队伍向都察院递交上书,但都察院以皇帝已在条约上盖玺而拒绝接收,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却打破了清政府“士人不许干政”的禁令等等。

好多的历史教材在描写公车上书都是引用康有为撰写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一书,其实并非是都察院拒收,而是康有为根本就没有呈上去。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自己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到手的功名就要取消,在权衡利益得失后他临阵退缩了,中了进士的康有为终于在京城混了个小小的六品官,那些公车上书的所谓政治主张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而最早起来反对《马关条约》不是举人,而是大批现职官员,有台湾巡抚唐景崧,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及其他官员600多人,显然各级官员才是上书的主力军,刚参加完会试正在等待发榜的举人也被调动起爱国热情,纷纷上书,按照清朝规定,举人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写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康有为最多是个积极参与者,他也只征集到80多举人的签名,而另一个举人陈景华却联合了280人共同签名。从4月30日一直到5月8日,都察院每天都代奏大批举人的上书,因此康有为所说的都察院拒收是不成立的。

尽管公车上书不是康有为组织的,但他却是获利最大的,他这个人会经营,懂得营销策略,三个月后康有为在上海《申报》连续刊登广告,以两毛大洋的价格出售他写的《公车上书记》,到了第七天他干脆打一折以两分的价格抛售,尽管赔本,但他却赚足了人气,人们都知道了是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混淆视听管他是否属实,从而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1898年光绪发布诏书实行新政,五天后,光绪正式接见了康有为,安排他在总理事务衙门工作,仍然是个六品官,这也是仅有的一次接见。那些历史书上、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光绪与康有为促膝谈心、共商国是的场景,没有任何史实上的根据,最早在朝廷上呼吁变法的是监察御史杨深秀,而具体执行的是在军机处任职的四个章京:杨瑞、刘光弟、谭嗣同、林旭,他们都被光绪授予四品衔,代皇上草拟新政的诏书,康有为只是一个六品的小官,显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用,更谈不上维新的领袖。

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是有私心的,他呼吁光绪帝维新变法的专门机构,由他及弟子梁启超、谭嗣同来掌管,但一直没有得到光绪的重视;康有为认为没能得到主持维新的权力是光绪无权,是慈禧太后在背后捣鬼,所以他要替光绪帝把权力夺回来,因此他就酝酿一场连光绪都不知道的政变,他让谭嗣同去说服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来个围园杀后。

另外康有为还在英国人李提摩太的建议下,恳请光绪聘请退休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并且提出建立“中美英日合邦”的卖国大计,这一切都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处死了谭嗣同等六君子。(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康有为妻妾成群)

极力主张策划政变的康有为在天津塘沽静观事态,他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政变成功,他可以风光返京,抢占胜利果实,如果失败,他能迅速逃走,会有人替他死,真乃小人也。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康有为手持假的衣袋诏在海外招摇撞骗,让人以为他就是光绪特派到海外搬兵救驾的钦差大臣,他甚至还把这个假密旨刊登在全世界的中文日报上,这让光绪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个假密诏彻底破坏了光绪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让慈禧永远也不会原谅关系,关系被软禁起来,直至死去。

康有为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蹭热度,只是后来某些人把他圣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