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在明朝既是国家最高学府称国学,又是主管国学政令的机构。国子监设正官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首领官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属官,绳愆厅监丞二人(后革一人),从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率性国子监、修德、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后革三人),从八品,学正十一人(后革四人),正九品,学录七人(后革三人),从九品;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厅掌馔二人(后革一人),未入流。

国子监: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国子监。”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晋武帝司马炎据此语立国子学。自此以后,或称国学,或称太学,隶属太常。北齐始立专署以司其事,称国子寺。唐朝改称国子监,下辖六学,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时期六学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学。元朝国子监主管国学政令,国子学是为最高学府。明朝国子监最重要的特点是具备了前朝监、学的双重性质。

早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国子监,明太祖就以元朝故集庆路儒学为国子学。吴元年(1367)定为正四品衙门,设祭酒、司业、博士、典簿、助教、学正、学录、典膳等官。以后改典膳为掌馔。洪武八年(1376年)又置中都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中都国子学为国子监、中都国子监,俱为从四品衙门。

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国子监官员品秩、员额,俱如前文。洪武二十六年(1393)革中都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又置国子监于北京。两京格局形成后,在京师的称国子监,习惯上称北监,原在南京的称南京国子监,习惯上称南监。

理解国子监的两个关键人物:晋武帝司马炎,隋炀帝杨广。1、“国子监”一词最早出现隋炀帝时期。杨广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2、但若追溯其直接前身“国子学”,又到晋武帝时期。1、西晋司马炎的“国子学”。

国子监: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晋代以前,中国最高学府叫“太学”,起始于西周;到了西晋,咸宁四年(278年),司马炎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指出一点,当时国子学和太学并存,国子学为贵族教育之场所。

国子监: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学学堂▲)

从记载来看,晋朝国子学>太学,招生范围:

国子学:官品五品以上(元康三年始,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学);

太学:官品六品以下。

2、隋朝杨广时候的“国子监”。

杨广好大喜功,即位时候过了一把改名瘾:作为官署名称,杨广认为“监”比“学”更加霸气,于是“国子学”改名“国子监”,国子监在职官志中正式出现。但炀帝时其记载偏少,详细了解要从唐初入手。

(好大喜功隋炀帝和皇后 ▲)

话说古代大学也流行改名,唐初国子监恢复原名。而且李渊下敕令,为最高学府国子学、太学指定招生标准:

国子学,生员七十二,取三品以上子孙;

太学,生员一百四十,取五品以上子孙。

借此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国子学>太学:

唐朝宰相一般是三品或者从二品;宰相级的子孙才可上国子学,可知其门槛之高!

再指出一点,唐时候的国子学并不和现在的清华、北大一样。一来国子学是中央贵族学校,不向平民百姓开放;二来又教书,又是行政管理机构,融合了“高校+教育部”的双重功能。

3、到了元明清,国子监更加发展和常见。

五代宋朝,国子监继续发展;元明清,出现了更多的、更普遍的意义上国子监记载,为今人所熟知。譬如明朝的南京国子监,“扩招了”,只要能考上,平民就有学习机会;同时还招收朝鲜、日本的留学生,最高人数达9900人。这体现了隋唐以后,我国科举制从贵族向平民普及,更加发展深化。

(明清国子监▲)

4、最后,文献证据。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

“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隋书·志第二十三》: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